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闽宁镇:见证 18年“牵手”扶贫路

2015-01-23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本报记者申保珍崔丽

  2014年12月初,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协作第18次联席会议召开。与过去17次联席会议不同的是,本年度新签署的最大投资项目——莆田国家级天然气战略储备基地项目,是由宁夏当地企业“哈纳斯集团”在福建投资的,打破了大额项目往往是由福建企业投往宁夏的“传统”,为闽宁两省区的互助合作掀开了新的一页。

  1996年,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贫协作。作为起点,宁夏永宁县闽宁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见证了闽宁(福建、宁夏的简称)携手从单向扶贫到互利共赢的18载艰辛路。如今,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现代化的生态移民示范镇,4.4万多祖祖辈辈生活在宁南“西海固”贫困山区的农民走出大山,通过移民搬迁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人均纯收入由建镇初期的500元增长到2014年的近9000元。闽宁两省区干部群众汇聚智慧和汗水,谱写了扶贫攻坚的壮丽画卷,创造了我国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闽宁镇,成为这幅画卷中的点睛之笔。

  闽宁协作扶贫解困,18载帮扶贫困群众得实惠——

  戈壁滩上建起移民新城

  冬日的暖阳照耀着闽宁镇这座兼具闽南风情和回族风格的特色小镇,一座座崭新的移民新居整齐排列,学校、卫生室、商店、广场……城市该有的,这里一样不少。永宁县县长李润军告诉记者:“你根本想象不到18年前这里的情景,那时的闽宁镇叫玉泉营,一片戈壁荒滩。天上没飞鸟,地下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

  上世纪90年代初,为探索解决宁南“西海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宁夏自治区决定组织异地搬迁,先后在这片戈壁滩上建立了西吉县玉泉营经济开发区和海原县玉海经济开发区两处移民聚居区。为了美好生活的梦想,西海固地区急于摆脱贫困的农民北上移民到这里。

  1996年夏天,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策:东南沿海10个较发达的省市,协作帮扶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福建与宁夏结成了“亲家”,福建省第一时间成立了由19个省直机关为成员单位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当年11月,宁夏代表团从寒风凛冽的塞上来到风光秀丽的榕城,参加闽宁两省区召开的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从此,闽宁两省区跨山越海,携手相牵。

  1997年4月,福建党政代表团奔赴塞上,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福建省连续三年每年从财政拿出1500万元,用于双方议定的扶贫协作项目,共同建设“闽宁村”。同年7月,闽宁村在玉泉营奠基,福建省委领导专门发来贺信,移民们的好日子从此起步。

  第一批从西吉县搬迁来的8000移民,在这块土地上艰难创业,挖地坑、住窝棚,盖房打井、筛土平田。扬水站建成了,戈壁滩上长出了粮食,农民有了收成。1999年,闽宁村与玉海经济开发区合并为闽宁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照明电拉上了,道路修通了,学校建好了,移民们种葡萄、养牛羊,收入增加了。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宁夏扶贫开发的决策者将闽宁经济开发区移交永宁县管辖。次年,闽宁镇应运而生,闽宁扶贫协作开启了新的征程。

  一年一度的“省级联席会议”,在两省区形成了协商、推进、监督机制,使每年签订的协作项目都能与宁夏发展大局紧紧相扣,按照“宁夏所需,福建所能”,既雪中送炭又互惠双赢;“市县结队帮扶”、“互派挂职干部”、“部门对口协作”等机制,使福建的人才、资金、科技、经验、市场要素等植入宁夏“肌体”,形成造血体系,从根本上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

  18年来,两地扶贫协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高,一个由各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企业、社会团体、民间参与的帮扶格局日益清晰。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智农人] 标签: 两省区 是由 玉泉营 回族 西海固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