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土地换个种法 农民换个活法

2014-12-18 作者:崔佳 蒋云龙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制图:张芳曼

    “你想要的‘幸福’,在天坪山开着。”“不用到高原在家门口就能欣赏格桑花了!”……今年国庆节期间,一条条“带你去看格桑花”的微信在不少山城市民的朋友圈转发,一张张“幸福花”的美图引来众多人点赞。

  天坪山不在青藏高原,而是在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这里有宜人风景、千年古刹,更有漫山茶林、万亩梨园。新增的500亩格桑花基地,无疑又为这里的乡村旅游增色不少。“巴南的农业和旅游越来越洋气了!”正值巴南区建区20周年之际,不少网友通过今昔对比,发出了感慨。

  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农村面积1780平方公里;总人口96万多,农业人口51万……这就是巴南区的区情:重庆主城九区中农村面积最大、“三农”问题最复杂、城乡二元结构最突出。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巴南区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记者进行了调研。

  产业化培育特色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经过8年多的辛苦耕耘,来自西班牙的红柠檬,终于在巴南的土地上结出了红澄澄的果子。

  2005年起,熊晓梅就在巴南区云篆山种红柠檬了。“有了收获,就证明付出是值得的。”这位曾经的下岗女工,没有满足于今年10万公斤的红柠檬带给她的近百万元收入,她又给自己定下了更远大的发展目标——不单要种好红柠檬,还要推出果酱、果脯、盆栽、柠檬叶片曲奇等衍生产品,深耕细作,做大做强。

  在巴南区鱼洞街道仙池村,过去的荒山几乎都被承包来发展特色农业了。除了熊晓梅这样的下岗职工,还有大量本地村民、返乡农民工以及外地企业。3000多亩荒山变果园,生长着香桃、葡萄、樱桃、果桑等多种果树。品质好,销路就不愁,经常是果子还挂在树上,就已经被城里的客户预订一空。

  在巴南区二圣镇,这里实行“公司+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以往单干的茶农们如今成为合作社社员,拿上了体面的工资。去年,二圣茶业公司将年利润的5%拿出来分红。当天,茶农钱世国拿到了两万余元红利。种了七八年茶叶的老钱直言见证了品牌的力量,“有了好品牌,如今我靠卖茶叶就年入10万多元,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城乡一体发展,首先是要缩小收入差距,而这必须要依托强大的产业能量。”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说,基于巴南的区情,当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把握了三个原则:一是服务主城、获益主城;二是产业布局注重全域化;三是力争一产和三产高度融合。目前,当地的农业产业化规划覆盖了巴南区50多万农民,占全区农业总人数的98%以上。当地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达到40.3%。

  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让农业增效,也让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巴南区已流转耕地32.3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4.69%。24.79万亩土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全区发展优质瓜果蔬菜、花卉苗木52万余亩,带动当地1万户农户增收2亿余元。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宝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智农人] 标签: 农业产业化 主城 农民增收 是在 万元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