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河北供销社改革创新调研:拿什么奉献给农民兄弟

2014-12-17 作者:杜 芳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与江浙一带的供销社置身于活跃的市场氛围、强劲有力的城市中不同,河北省的供销社改革从一开始便致力于携手“三农”,完善组织体系,在服务“三农”中寻找市场和自我生存发展的空间。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供销社综合改革虽然千头万绪,但是关键在于密切与农民的联系,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让供销社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对此,河北省的供销社改革作出生动的诠释。

  引领合作社升级成联合社

  走进河北省灵寿县冀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一排排4米多高的钢铁架子上,整齐地摆满了杏鲍菇栽培包,每个菇包上伸出了大约20多厘米长白嫩肥厚的“蘑菇手”,将这一排排铁架子变成了一道道蘑菇墙。

  灵寿县是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和集散地之一,这里每个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从蘑菇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到销售市场谋篇布局乃至产业提档加速,菇农的步点整齐有序,奏出一首优美的协奏曲。

  灵寿县供销社正是这首协奏曲的总指挥。在供销社的帮助下,灵寿县冀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联合“信诚”、“丰汇”等7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灵寿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8个乡镇60多个村的6000余户种植户“携手”发展,化零为整。

  “如果没有供销社把这些合作社联合起来,灵寿的蘑菇产业根本发展不起来。”冀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俊九向记者描绘着多年前的灵寿蘑菇产业:蘑菇每斤高达40元至50元的市场价格引爆了灵寿的蘑菇种植,种植户盲目跟风;蘑菇经销商为了抢夺市场恶性竞争,打得不可开交;10多个合作社各自为战,竞相压价,效益低下。

  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蘑菇种植产业上。“2007年合作社法颁布之后,灵寿县270多个村迅速冒出800多家各类合作社,几户农民往往就是一家合作社,一个村就有4到5家,常常会发生盈余如何分配等矛盾。”灵寿县青同镇供销合作社主任郑大香说。

  如何帮助农民合作社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河北省供销社以自身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组建全县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各级供销合作社通过产权介入、项目支持、业务带动等方式,实现与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融合。

  自从联合起来以后,灵寿的蘑菇专业合作社由一个个点编织成一张网。每年1月,联合社都要召开理事会,作为联合社理事会成员的各合作社理事长共同商讨品种布局和发展规划。在规范的组织引领下,这些日益成熟的经营者带着他们的产品走进太原、沈阳等20多个大中城市,年助农增收6000余万元。

  与此同时,在供销社的主导下,联合社构建起科学的内部循环产业链。不同合作社之间也产生了合作。蘑菇种植业废弃的菌棒,作为有机饲料添加成分供应给养殖合作社,养殖业中产生的粪肥用来种蔬菜水果,种植业中修剪下来的树枝和秸秆又能加工成菌棒。农业产业循环后,不但实现了蔬菜,肉类的绿色、有机,还大大降低了养殖种植的成本。

  目前,河北省供销系统在39个县建立了县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在900多个乡(镇)建立了农民合作社联合社。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宝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智农人] 标签: 建立了 就有 多家 满了 又能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