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安徽"麦王"徐淙祥细说粮食持续高产的秘密

2014-11-28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本报记者 毛晓雅

  11月21日,安徽“麦王”徐淙祥家的院子里,刚刚收获的玉米堆在地上,在阳光下闪着金灿灿的光,一名伙计坐在一旁筛大豆,将豆子与豆荚分离。“粮食早卖完了,留下一小部分自己吃。”徐淙祥笑呵呵地抓起一把玉米粒,“秋粮也是好收成!你看,色泽均匀,籽粒饱满,多喜人。”

  今年太和县的秋粮遇上了前期高温干旱、后期阴雨连绵的不利天气,徐淙祥种的地依然获得了丰收: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田平均亩产700公斤,大豆亩产超过150公斤。说起丰收的原因,徐老说:“精心种细心管,丰产丰收才保险。”

  徐淙祥被称为安徽“麦王”,从2009年起,他一直保持了安徽省小麦单产的最高纪录,今年再一次刷新他自己三年前单产741.7公斤的纪录,创造了760.9公斤的新纪录。“不仅我种的小麦破了纪录,今年整个太和县小麦都获得了历史性丰收。”徐淙祥总结起这些年一直不断突破高产纪录的经验,用了四个字——科学种田。

  良种加良法,丰产有保障

  来到位于距离太和县20公里的张槐村,徐淙祥的万亩试验基地核心示范区内,青青的麦苗已有一指多高,眼下正处于分蘖期,麦苗大都长到了3~5片叶,长势很旺。

  “不同地块颜色怎么不一样呢?”记者问。

  “品种不同苗会有差别,这片核心区域有百十个品种在进行试验。”徐淙祥说。为了找到最适合的品种和种植方法,像这样的试验徐淙祥已经坚持了20多年。而他近年在做的试验,除了以增产为目的,还要提高地力,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实现持续增收。

  “已经实现了超产,为啥还能增产?就是因为采用了科学的种植方法以后,土壤逐步改良,地力逐年提高,再加上品种好,才能丰年增产,灾年不减产。”徐淙祥说。

  “通过秸秆还田,施有机肥,深松深旋深耙等方法,增加活土层的厚度,根深稳固苗才能旺。种得好是丰产的基础。”徐淙祥说,“这样一来,种田成本是增加了,但产量大幅度提升,平均到每斤粮,成本比原来还下降了。更重要的是,土壤还得到了改良,后劲足啊!”

  品种也很关键。为了节水,徐淙祥专门选育了耐旱品种,遇上今年这样的旱情,效果很明显。徐淙祥说,他培育的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泰丰6号”,已经顺利通过了安徽省农作物重点品种审定,开始在全省进行推广,打破了安徽省没有农民自己培育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历史。

  “这个品种一般亩产在200公斤,高产田块能达到300公斤。今年,太和县推广了1万多亩‘泰丰6号’,比一般的品种增收20%左右。”徐淙祥说。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宝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智农人] 标签: 获得了 有一 泰丰 会有 你看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