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智慧农业

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写在2014年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

2014-10-16 作者:施维 张伟宾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1010日,湖南省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在农业部组织的第四期超级稻高产攻关基地测产现场,传出喜讯——“百亩方平均亩产达1026.7公斤,再创世界纪录!”

在第34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看到这则消息更令人振奋。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又一次登上世界巅峰,表明中国人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也将对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超级人口大国,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5%的粮食,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不仅保障了中国人民的福祉,更以其在粮食发展道路上积极的创新与探索,为欠发达国家提供了摆脱饥饿和贫困的可能路径,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解决好自己的吃饭问题,就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在追求食能果腹、更好满足口舌之需。漫长的一部人类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与饥饿斗争的历史。即使到了今天人类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期,在地球上的许多角落,依然有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态,粮食危机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人类社会之上。

正是为了唤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粮食问题的高度重视,促进农业发展和消除饥饿,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10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

今年9月联合国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世界有大约8.05亿饥饿人口。当前世界粮食安全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形势,除了受人口增长、土地缺乏、水资源紧缺、投入不足等传统因素制约外,还面临着许多非传统挑战,特别是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问题更受关注,这不仅关乎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国际市场粮食供应和粮价稳定。

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了十一个以加强“三农”为宗旨的“一号文件”。这十一个“一号文件”,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重农政策的集中体现,主题虽各有侧重,但都把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都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予以部署和强调。

强大的政策支持,直接带动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快速稳步发展。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02亿吨,连续3年稳定超过11000亿斤,并且连续十年增产,刷新了国内外历史上粮食持续增长的年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坚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这既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同时也是从世界粮食安全需求和现状出发的必然选择。

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仅有5000亿斤~6000亿斤,不到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700亿斤左右,仅相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4,既不够我们吃,也不可能都卖给我们。更何况,如果我国长期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粮食,可能引起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不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会影响我国与一些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作为粮食口径,2013年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7%,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好自己的粮食问题,就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走出国门,把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故事讲好

在端牢自己饭碗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在全球粮食治理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005年,在停止接受粮食援助的当年,我国就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南南合作”框架。

在利比亚,项目专家组示范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及其栽培技术,产量平均比当地品种增产300%

在塞内加尔,项目专家组利用当地水稻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每公顷产量突破10吨,对比照田增产100%以上,创造了塞内加尔常规水稻高产栽培的新纪录;

在乌干达,项目专家组示范中国杂交谷品种及其种植技术,每公顷产量达6.27吨,是当地谷产量的三倍,展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有很多技术适合我们非洲人民,它们并不来自发达国家,而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近日,中国——乌干达农业多边南南合作项目评估工作在乌干达多地展开,乌农业部负责谷物研究的局长奥波洛特·奥卡萨伊说,“中国在过去30年中开发出最适合自己的农业科技和创新,这些有助于非洲的经济转型。”

截至20146月底,中国已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既加勒比地区近30个国家派遣了近1000多名农业援外人员,约占FAO“南南合作”项目派出总人数的60%。农田水利、农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中国专家在多个领域向受援国示范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培训各类人员10万人次,带动水稻、玉米、水果、蔬菜等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

建设一个没有贫困和饥饿的世界,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中国参与FAO框架下“南南合作”模式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2011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开发计划署授予“南南合作”特别贡献奖。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的粮食合作与援助不仅明显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粮农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且充分展现了我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保障粮食安全,家庭农业大有潜力可挖

就在袁隆平超级稻百亩方亩产创下新的纪录时,在黑龙江省,多地出现吨粮田。据农业部田间测产显示,经营了280亩耕地的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家庭农场主逄中革玉米亩产达到1242.57公斤,创造了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玉米单产新纪录。

“一个以家庭经营为核心的种粮大户,通过选择密植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大机械精量播种、强化水肥管理等措施,使玉米亩产超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说明家庭经营的生产组织方式具有很大增产潜力可挖。”这一成果令黑龙江省农业部门工作人员甚为感慨。

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家庭农业:供养世界,关爱地球”,旨在强调家庭农业在维护粮食安全、消除贫困、管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及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这一主题正与我国国情十分相符。

在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史上,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精耕细作,一直是最为基本的生产模式。耕牛、铧犁和勤劳的双手,养活了一个个农家,养育了中华民族。直到当代,农民一直是国家粮食供给的支柱。

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世界粮食日系列纪念活动发表的重要演讲中指出,我们通过改革实现了农业大发展,粮食产量由3亿多吨增加到6亿多吨,成功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这里有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发展家庭农业。

我国现有承包农户2.3亿户,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他们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事实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家庭农业都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形式,它既包括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也包括具有一定规模仍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家庭农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全世界有5亿多个家庭农场,他们生产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粮食。而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近东的农村地区,这些传统的家庭农业经营获得自然资源、政策和技术的途径都非常有限。

2014年的世界粮食日,明确提出了要深化对小农所面临的挑战的认识和理解,并为扶持家庭农业生产者寻找有效办法。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开始行动,并且做出了许多有效的创新和探索:建立合作社为家庭农业经营提供更加专业、集约、科学的农业科技和市场服务;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支持力度,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为粮食生产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通过各种支持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包括家庭农场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措施。在农业部20135月的统计中,全国已经有家庭农场87.7万个,这些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比承包耕地面积更重要的是,家庭农场在促进农业家庭经营的现代化转变、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上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以家庭农业经营为基础的中国农业,正在开启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画卷,也必将会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要评论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智农人] 标签: 我国 自己的 发展中国家 粮食生产 国际市场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