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九州大学中国校友会校友风采

柴晓利

2013-03-01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柴晓利博士,现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填埋场稳定化、生态修复技术以及温室气体的减排及各种污染土壤的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2000年受中国科技部中瑞国际合作项目组派遣赴希腊Aristotle 大学进行了6个月的关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的性质以及腐殖酸的去除研究工作;2005年5月-2006年5月在日本九州大学作访问学者,从事填埋场中有机物稳定化规律的研究工作;2010年7月-9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


    自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包括面上项目3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承担自然基金委外国青年基金项目2项(依托单位负责人),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部以及上海市科委10多项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包括863计划课题两项,“ 生活垃圾填埋场中矿化垃圾的综合利用技术”(2002AA649070), “中小型垃圾填埋场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示范”(0400235016);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老港填埋场生态修复与土地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示范”;主持中日国际合作项目2项,与日本九州大学合作承担了“福岛放射性污染土壤的修复处理技术”研究工作。获得上海市,教育部以及建设部科技进步奖6项, 申请了发明专利13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多篇,主编《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固体废物堆肥技术》,《固体废物焚烧技术》,《生活垃圾资源化原理与技术》书籍11部。主编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化土地利用技术要求”,GB/T,25179-2010.

    获得的奖励: 1、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教育部2011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2、大宗碱溶性金属废物碱介质提取技术与产业化应用,上海市2010年技术发明二等奖。 3、 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上海市2007年技术发明三等奖。 4、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与土地利用技术,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8年科技进步奖(华夏奖)三等奖。 5、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工艺及工程应用,2007年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二等奖。 6、大型滩涂型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与运营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2004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申请的专利 1、一种生活垃圾梯度筛分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No.200610027345.1。发文日期:2006年6月7日 2、利用矿化污泥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No.200710044011.X。发文日期:2007年7月19日 3、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氧化覆盖材料,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No.200710040358.7。发文日期:2007年4月30日 4、一种能抑制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菌活性的添加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No.200710040357.2。发文日期:2007年4月30日 5、一种木塑材料及其制作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No.200710039574.X。发文日期:2007年4月18日 6、一种矿化垃圾复合型生物滤床处理禽畜废水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No.200510110225.3。发文日期:2005年11月10日 7、一种基于矿化垃圾的复合型水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No.200510110224.9。发文日期:2005年11月10日 8、一种塔式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No.200510112117.X。发文日期:2005年12月28日 9、一种矿化垃圾协同泔脚废物和污泥联合产氢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No.200610027750.3。发文日期:2006年6月19日 10、一种用水泥基复合材料深度净化生活垃圾渗滤液难降解尾水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No.200610117163.3。发文日期:2006年10月16日 11、一种从生活垃圾中提取塑料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No.200610117385.5。发文日期:2006年10月20日 12、一种生活垃圾分选方法,申请号:No.201110051507.6。发文日期:2011年3月3日 13、一种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碳的光生物反应装置,申请号:No.201010543467.2。发文日期:2010年10月12日

    另外,主编多本书籍,如《固体废物焚烧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固体废物堆肥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公厕设计通论》(同济大学出版社)、《粪便处理与处置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公厕设计与施工》(化学工业出版社)等。还发表多篇SCI论文,主持或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如:1、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填埋场覆盖土-植被-大气间汞的交换机制对汞的形态分布及释放通量的影响研究”,51278357,2013.1-2017.12,项目负责人; 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填埋场甲烷化时期腐殖质与汞的非生物作用对其形态分布和释放规律的影响”,20877057,2009.1-2011.12,项目负责人; 3、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填埋场植被与覆盖土复合作用对甲烷释放影响机制研究,” 51078285,2010.1-2013.12,项目负责人; 4、国家自然基金外国青年基金合作项目“垃圾焚烧灰渣的脱氯机制研究,”51050110140,2010.5-2011.5,中方负责人; 5、国家自然基金外国青年基金合作项目“垃圾焚烧灰渣的脱氯机制研究,”51050110140,2010.5-2011.5,中方负责人; 6、国家自然基金外国青年基金合作项目“垃圾焚烧灰渣的脱氯机制研究,”51050110140,2010.5-2011.5,中方负责人; 7、国家自然基金外国青年基金合作项目“垃圾焚烧灰渣的脱氯机制研究,”51050110140,2010.5-2011.5,中方负责人; 8、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青年基金,基于藻类的二氧化碳固定与资源化技术,项目负责人; 9、上海市科委2005年重大专项(No.05DZ12003),老港填埋场生态修复与土地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示范,技术负责人,2005.10-2007.10; 1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乡生活垃圾中废塑料高效稳定裂解关键技术与示范”,2008.6-2010.6,子课题负责人。


 

个人主页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sha] 标签: 垃圾 技术 生活 发明 申请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