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乡村建设

今日人气乡村—天津市陈塘庄村

2020-03-11来源:智农361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陈塘庄村位于宝芦公路北侧,塘承高速出口处,村域面积2800亩,全村208户,共有632口人,人均土地3.3亩,水稻种植面积2400亩,旱田260亩,鱼池180亩。村内有党员29人,入党积极分子6人,预备党员2人。 2018年12月,陈塘庄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陈塘庄名称的由来和含义尚无证可考。民间传说这里曾是一千多年前唐朝大将李靖镇守之关、哪咤闹海之地,这个神话传说的最早来源,是《封神演义》里所记述的托塔天王李靖镇守陈塘关,他的第三个儿子哪咤闹海的故事。别看是传说,说来也怪,据当地老人讲,解放前有人在那一带修建厂房时,在地下发现了一大片建筑物,人们便传说这是当年托塔李天王的公馆,号‘小关东”(陈塘关之东),这个地点就在今天油毡厂油库附近,当时从地下刨出有用大砖砌作穹窿式的建筑,有人曾画过图,许多砖曾保存在那里一位姓冯的老住户家里,后来小孩子们作“砖亚铃”用了。
      另一个陈塘庄名称的来源,传说是燕王朱棣扫北时,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迁来的许多居民中,最先住在这里的,是姓陈的几户人家,他们定居后,组成一个小村庄,后来明政府给他们“龙票”,允许他们在此修塘耕种和生活,因为此地的沽洼离海河较近,他们修厂塘坝,以防海河水的泛滥,起名塘。所以后来称这一带为陈塘庄。
      陈塘庄原名陈唐庄,古名“陈堂庄”,公元1621—1627年(明朝熹宗天启年间)的《天津卫屯垦条款》地图上,就标有“陈堂庄”地名是在土城村南。清乾隆年间《天津府志》卷八天津县南路百百村名中称为“陈唐庄”。道光年间《津门保甲图说》始称陈塘庄,位于“宣家楼东,村舍亦稠,其对岸曰汪家庄,稍东曰娄家庄。由陈塘庄东抵茶棚道间有涵洞以泄海潮,今淤。”这里的宣家楼至今仍存,现为尖山街道办事处土城东区居民委员会的一部分,汪、娄二庄也仍是河东区的居民地。清同治九年(1870年)《续县志》载有“陈塘庄渡”,《津门精华实录》也有相同记述,说明它在地理位置上是海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汪应蛟在葛沽、白塘口种田五千余亩,其中稻田两千亩,一直发展到河家圈、大任庄、吴家嘴等地,共开田十围。他“用军垦田,以田分民”和“招募边地殷实居民及南人有资本者,听其分领承种。”这样,当地居民也都参加种田了。到天启初年,董应举、张慎言等人也来主持天津屯田,在城东南,自寇家口、上城、陈塘庄、双港一带,沿海河,也是应用汪应蛟遗留下来的围田作基础。直到清代,陈塘庄的地名,屡见于乾隆版“县志”、《义仓图说》中。在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说》里记着:“宣家楼东西陈塘庄,村舍亦稠。”也可说明当时这里居民、村舍发展的情况。
      在清代,这带地方的屯田,时兴时废。自康熙年间打理开始,到雍正年间恰贤亲王,曾几次修治水利,虽未作出很大成绩,但当地居民依然是利用它的旧有基础,进行耕作;直到咸丰时僧格林沁在这里屯种,也大体如此。同治、光绪年间,淮军调来天津,他们除去屯田外,还把这一带的海大道地段修通。于是,陈塘庄便成为内地的一个关卡,并设有“常关”来收货税。陈塘关其名,或因此而得?
      解放前,陈塘庄十分荒凉贫穷。居民大都是农户,住的是土房,街道狭窄,卫生条件极差。解放后,陈塘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荒凉旷野,如今,那里已是一个交通要路,除公路外,还通地铁、铁路,并设有货运站,是天津东南一带的货物运转枢纽。那里工厂棋布,到处是宽敞明亮的红砖瓦房和新颖别致的楼群。街道宽阔,柏油路面遍及大街小巷。大沽南路贯穿陈塘庄,和洞庭路相交构成交通干线,南通新兴的陈塘庄工业区、陈塘科技商务区。道路两侧,绿地成茵。

主要经济来源以水稻种植为主,其他农闲时间以打工为主。民风淳朴,先后被评为“先进村”、“文明村”等。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成立了2个农村合作社。近年来,陈塘庄村加快进行农村环境治理,把加快打造美丽生态田园摆上重要日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huodongqing] 标签: 乡村 天津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