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科技知产

广东省第五十一次农作物品种 ​审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简介

2019-08-23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广东省第五十一次农作物品种

审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简介

 

品种名称:广油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01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黄广油占/粤油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127~130天,比对照种玉香油占长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9.2~111.1厘米,穗长21.3~21.8厘米,亩有效穗19.5万穗,每穗总粒数137~142粒,结实率86.4%~86.5%,千粒重22.7~23.5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0.2%,整精米率53.9%,垩白度0.1%,透明度1,碱消值6.0,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14.4%,长宽比3.1。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5%~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94.1%和100.00%,病圃鉴定穗瘟3.0级,叶瘟1.4~1.8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1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9.18公斤、506.1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分别增产6.21%、8.94%,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86.7%、80.0%。2018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8.5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11.07%。日产量3.9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广油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玉香油占长2~3天。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黄广金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02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黄丰占/黄广油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124~127天,与对照种玉香油占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7.3~108.0厘米,穗长20.9~22.2厘米,亩有效穗18.0~19.4万穗,每穗总粒数127~131粒,结实率87.8%~89.8%,千粒重25.4~25.9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0.7%,整精米率53.7%,垩白度0.3%,透明度1,碱消值6.2,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13.8%,长宽比3.0。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8%~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1%~100%和100.00%,病圃鉴定穗瘟1.8~2.0级,叶瘟1.2~2.0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7.75公斤、500.1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分别增产5.89%、7.65%,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均为86.7%。2018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5.1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12.52%。日产量3.55~4.0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黄广金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玉香油占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五丝早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03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五山丝苗/(丰3550/毅夫//上陆/SWR22)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123~125天,比对照种玉香油占短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强。科高101.4~103.2厘米,穗长21.0~21.9厘米,亩有效穗18.3~18.8万穗,每穗总粒数127~133粒,结实率86.4%~87.6%,千粒重25.3~25.4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1.6%,整精米率45.4%~48.7%,垩白粒率14%,垩白度0.5%~3.8%,透明度2,碱消值6.0,胶稠度70~80毫米,直链淀粉14.8%,长宽比3.0~3.1,食味品质68分。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5%~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94.1%和100.00%,病圃鉴定穗瘟2.6~3.5级,叶瘟1.2~2.3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5.45公斤、487.8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分别增产3.17%、5.00%,增产分别达显著、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均为73.3%。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4.7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8.06%。日产量3.83~3.9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五丝早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玉香油占短2天。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广金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04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华粳籼1号/象牙软占//新702///998/金丰占//新702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125~128天,与对照种玉香油占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4.9~106.3厘米,穗长21.9~23.2厘米,亩有效穗17.5~18.5万穗,每穗总粒数129~135粒,结实率88.7%~90.3%,千粒重25.1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0.1%,整精米率48.3%~50.9%,垩白粒率6%,垩白度0.3%~0.6%,透明度1,碱消值6.1,胶稠度74~82毫米,直链淀粉15.0%~15.2%,长宽比3.0,食味品质65分。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3%~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94.1%和100.00%,病圃鉴定穗瘟2.2~2.5级,叶瘟2.0~2.2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5~7级)。

产量表现:2017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4.65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2.99%,增产未达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66.7%;2018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82.5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3.8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73.3%。2018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5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8.24%。日产量3.64~3.8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广金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玉香油占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黄广美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05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黄广华占2号/五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4~128天,比对照种合丰丝苗短1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15.4~116.7厘米,穗长21.6~23.2厘米,亩有效穗17.4~18.3万穗,每穗总粒数169~180粒,结实率83.4%~84.5%,千粒重21.2~21.4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0.4%,整精米率59.2%,垩白度0.2%,透明度1,碱消值6.1,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14.6%,长宽比3.0。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7%~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3.3%~94.1%和100.00%,病圃鉴定穗瘟1.5~2.6级,叶瘟1.6~2.3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5.18公斤、518.6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分别增产6.66%、12.79%,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76.9%、100%。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9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5.13%。日产量3.71~4.1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黄广美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合丰丝苗短1天。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禾粤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06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美占/黄广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6~130天,比对照种合丰丝苗长1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强。科高111.1~111.3厘米,穗长22.0~22.8厘米,亩有效穗17.9~18.4万穗,每穗总粒数150~151粒,结实率84.7%~87.4%,千粒重23.3~24.5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79.9%,整精米率53.5%,垩白度0.6%,透明度1,碱消值6.2,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13.9%,长宽比3.0。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1%~94.4%和100.00%,病圃鉴定穗瘟1.0~1.4级,叶瘟1.0~2.3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3.11公斤和513.9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分别增产8.44%、11.78%,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84.6%、100%。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7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7.00%。日产量3.72~4.0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禾粤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合丰丝苗长1天。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黄泰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07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农丝苗/丰粤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3~127天,比对照种合丰丝苗短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强。科高115.2~115.5厘米,穗长22.8~24.3厘米,亩有效穗16.8~17.3万穗,每穗总粒数173~179粒,结实率82.0%~84.2%,千粒重21.8~22.4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79.8%,整精米率53.5%,垩白度0.5%,透明度2,碱消值6.5,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13.9%,长宽比3.0。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3%~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94.1%和100.00%,病圃鉴定穗瘟2.6~3.0级,叶瘟1.2~1.8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5~7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7.04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4.84%,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95.7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7.8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1.2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4.13%。日产量3.68~4.0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黄泰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合丰丝苗短2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禾广油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08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金油占/齐华占//黄广油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9天,与对照种合丰丝苗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强。科高106.1~106.6厘米,穗长22.5~22.9厘米,亩有效穗18.1~18.3万穗,每穗总粒数152~155粒,结实率85.0%~86.4%,千粒重21.8~22.0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0.8%,整精米率56.6%,垩白度0.2%,透明度2,碱消值6.0,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13.7%,长宽比3.2。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8%~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1%~100%和100.00%,病圃鉴定穗瘟1.5~1.8级,叶瘟1.2~1.5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40.68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减产1.08%,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90.2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6.6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2.6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4.43%。日产量3.42~3.9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禾广油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合丰丝苗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广晶美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09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晶软占//五山丰占/合丰油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9天,与对照种合丰丝苗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4.6~105.4厘米,穗长22.7~22.9厘米,亩有效穗16.4~17.1万穗,每穗总粒数152~157粒,结实率83.2%~84.6%,千粒重23.7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0.7%,整精米率59.5%,垩白度0.5%,透明度2,碱消值6.2,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13.4%,长宽比3.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5%~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94.1%和100%,病圃鉴定穗瘟2.0~3.0级,叶瘟1.0~1.5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5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28.89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减产3.73%,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区试,平均亩产466.1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1.39%,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2.4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4.39%。日产量3.32~3.7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广晶美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合丰丝苗相当。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五粤华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10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五广占/丰粤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2~114天,与对照种华航31号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抗倒力均中等。科高103.7~110.5厘米,穗长21.6~22.2厘米,亩有效穗17.3~20.2万穗,每穗总粒数154粒,结实率74.4%~83.2%,千粒重21.6~23.1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糙米率82.5%~82.9%,整精米率61.4%~66.1%,垩白度0.9%~1.1%,透明度1~2级,碱消值6.8~7.0,胶稠度60~63毫米,直链淀粉17.4%~18.0%,长宽比3.1~3.2。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5.7%~96.5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0%~95.24%和50.0%~100.0%,病圃鉴定穗瘟2.3~5.0级,叶瘟1.6~1.7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5~5级,V型菌5~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39.9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08增产1.94%,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65.9公斤,比对照种华航31号增产7.9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5.2公斤,比对照种华航31号增产7.47%。日产量3.93~4.4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五粤华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华航31号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品种名称:新粤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11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新黄占/黄广占//华粤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3~115天,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短1天。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中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0.3~112.8厘米,穗长22.8~23.3厘米,亩有效穗14.7~17.5万穗,每穗总粒数156~160粒,结实率82.0%~85.8%,千粒重23.5~24.3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糙米率81.8%~82.0%,整精米率60.6%~66.5%,垩白度0.3%~0.6%,透明度1~2级,碱消值7.0,胶稠度52~62毫米,直链淀粉14.9%~16.0%,长宽比3.1~3.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3%~93.1%,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0%~95.24%和85.71%~100%,病圃鉴定穗瘟3.0级,叶瘟1.0~1.3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5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6.4公斤、450.3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分别增产6.80%、7.80%,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75.0%、91.7%。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5.2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7.03%。日产量3.92~3.9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新粤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短1天。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广黄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12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新1004/黄软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1~114天,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短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中强,耐寒力中等。科高99.1~112.1厘米,穗长21.7~22.5厘米,亩有效穗15.8~18.3万穗,每穗总粒数129~135粒,结实率87.3%~87.9%,千粒重24.3~25.4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糙米率81.3%~81.6%,整精米率63.7%~66.2%,垩白度0.5%,透明度1~2级,碱消值6.3~7.0,胶稠度55~68毫米,直链淀粉15.9%~17.1%,长宽比3.3~3.4。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2.1%~96.5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0%~95.24%和50%~100.00%,病圃鉴定穗瘟2.2~2.3级,叶瘟1.2~1.7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5~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0.9公斤、443.9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分别增产12.68%、6.26%,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100%、83.3%。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5.0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4.94%。日产量3.89~4.2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广黄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短2天。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南油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13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黄广油占//茉莉丝苗/丰粤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2~116天,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短1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中强。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中强,耐寒力中等。科高95.6~107.4厘米,穗长21.6~21.8厘米,亩有效穗16.1~17.8万穗,每穗总粒数143~150粒,结实率85.4%~87.5%,千粒重23.1~23.7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糙米率81.6%~82.0%,整精米率63.2%~68.5%,垩白度0.3%~0.5%,透明度1~2级,碱消值7.0,胶稠度54~61毫米,直链淀粉16.2%~16.9%,长宽比3.1~3.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2.1%~96.5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0%~95.24%和50%~100.00%,病圃鉴定穗瘟1.8~2.3级,叶瘟1.2~2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5~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6.0公斤、435.7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分别增产9.09%、4.29%,增产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83.3%、91.7%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1.1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0.07%。日产量3.76~4.0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南油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短1天。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黄广农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14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黄广油占//五广占/丰粤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3~116天。与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中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1.7~113.7厘米,穗长21.5~22.1厘米,亩有效穗15.7~18.3万穗,每穗总粒数142~145粒,结实率80.8%~82.5%,千粒重24.9~26.7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糙米率81.1%~82.2%,整精米率62.7%~64.0%,垩白度0.4%~1.0%,透明度1~2级,碱消值6.9~7.0,胶稠度49~63毫米,直链淀粉15.9%~16.6%,长宽比3.0~3.1。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3%~96.5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0%~95.24%和100.00%,病圃鉴定穗瘟1.4~1.7级,叶瘟1.2~2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9.3公斤、467.8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分别增产11.92%、12.16%,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91.67%、100%。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6.6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5.28%。日产量4.03~4.1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黄广农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粤莉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15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金银占/五山莉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2~115天,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短1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中弱,耐寒力中等。科高97.7~109.9厘米,穗长21.2~21.6厘米,亩有效穗17.3~20.2万穗,每穗总粒数137~139粒,结实率84.4%~85.6%,千粒重22.5~23.6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1.3%~81.7%,整精米率62.9%~65.4%,垩白度0.4%~1.0%,透明度1~2级,碱消值7.0,胶稠度44~52毫米,直链淀粉23.7%~24.2%,长宽比3.0。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5.7%~96.5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0.0%~95.24%和100.00%,病圃鉴定穗瘟1.7~1.8级,叶瘟1.2~2.0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5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9.3公斤、440.3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分别增产5.11%、5.57%,增产分别达显著、极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2.9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4.52%。日产量3.83~3.9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倒伏。

审定意见:粤莉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短1天。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倒伏。

 

品种名称:禾广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16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黄丝莉占/粤禾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2~116天,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短1天。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中强,耐寒力中等。科高93.9~104.8厘米,穗长22.5~22.7厘米,亩有效穗15.7~18.5万穗,每穗总粒数149~151粒,结实率83.3%~83.8%,千粒重22.4~23.6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糙米率81.2%~81.8%,整精米率63.7%~63.9%,垩白度0.3%,透明度1级,碱消值6.9~7.0,胶稠度60~68毫米,直链淀粉16.4%~17.1%,长宽比3.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3%~96.5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5.0%~95.24%和100%,病圃鉴定穗瘟1.4~2.3级,叶瘟1.0~2.0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5~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39.8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5.24%,增产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22.6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1.32%,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5.2公斤,比粤晶丝苗2号增产4.99%。日产量3.64~3.9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禾广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短1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华航61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17

申请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育种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华航油占/黄软占//华航31号/金农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8天,与对照种玉香油占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3.4~105.9厘米,穗长22.5~23.4厘米,亩有效穗18.1~18.5万穗,每穗总粒数139~142粒,结实率84.1%~84.4%,千粒重24.7~25.0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1.2%,整精米率39.5%~43.8%,垩白粒率15%,垩白度3.4%~0.8%,透明度2,碱消值6.5,胶稠度73~84毫米,直链淀粉15.1%~16.3%,长宽比3.1~3.2,食味品质67分。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3%~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94.1%和100.00%,病圃鉴定穗瘟2.5~3.4级,叶瘟1.3~1.6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2.70公斤、472.7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分别增产2.56%、1.74%,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4.0公斤,比对照种玉香油占增产7.91%。日产量3.73~3.7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华航61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玉香油占相当。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华航59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18

申请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育种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华航31号/粤农丝苗//华航31号/华航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4~128天,比对照种合丰丝苗短1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4.7~111.5厘米,穗长23.2~25.2厘米,亩有效穗18.1~18.5万穗,每穗总粒数152~154粒,结实率82.6%~83.2%,千粒重22.8~23.1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0.1%,整精米率58.6%,垩白度0.2%,透明度2,碱消值6.0,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14.3%,长宽比3.3。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性频率分别为75%~94.1%、100%、79.2%~95.8%,病圃鉴定穗瘟2.2级,叶瘟1.6~3.0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7.72公斤、469.0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分别增产2.74%、2.02%,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3.2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2.44%。日产量3.58~3.7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华航59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合丰丝苗短1天。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华航62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19

申请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育种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华航31号/金农丝苗//泰丰占/华航油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1~114天,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短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中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0.5~112.7厘米,穗长23.5~24.6厘米,亩有效穗15.5~17.4万穗,每穗总粒数152~154粒,结实率81.6%~85.7%,千粒重21.8~21.9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79.8%~80.6%,整精米率60.6%~62.0%,垩白度0.2%~0.4%,透明度1~2级,碱消值6.9~7.0,胶稠度52~62毫米,直链淀粉16.0%~18.1%,长宽比3.5~3.7。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5.7%~96.5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0.0%~95.24%和100.00%,病圃鉴定穗瘟1~2.6级,叶瘟1~1.4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2.6公斤、417.0公斤,分别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增产0.78%和减产0.18%,增、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46公斤,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减产0.87%。日产量3.66~3.8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华航62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短2天。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米岗油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20

申请者:广东现代耕耘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现代耕耘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多抗10-1//117/316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3~127天,比对照种合丰丝苗短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强。科高99.6~99.7厘米,穗长20.8~21.8厘米,亩有效穗17.9~18.7万穗,每穗总粒数144粒,结实率84.2%~85.9%,千粒重23.2~23.3克。2017年早造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2018年早造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糙米率81.5%,整精米率60.1%,垩白度0.0%,透明度1,碱消值6.4,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15.4%,长宽比3.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3%~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94.1%和100%,病圃鉴定穗瘟2.2~3.5级,叶瘟1.4~2.5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9.29公斤、470.1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分别增产0.85%、2.26%,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0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4.94%。日产量3.54~3.8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米岗油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合丰丝苗短2天。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禾粳占7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21

申请者: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州乾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州乾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粤禾丝苗/粳籼89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1~112天,比对照种深优9708长3天,比对照种华航31号短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中强。科高100~109.6厘米,穗长20.4~21.2厘米,亩有效穗17.7~20.7万穗,每穗总粒数130~131粒,结实率81.8%~86.6%,千粒重22.5~23.7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糙米率81.6%~82.25%,整精米率64.1%~65.3%,垩白度0.6%~1.5%,透明度1~2级,碱消值6.7~7.0,胶稠度63~68毫米,直链淀粉15.5%~16.2%,长宽比3.4~3.5。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2.9%~96.5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95.24%和100%,病圃鉴定穗瘟3.4~3.7级,叶瘟1.8~2.0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5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23.1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08减产1.94%,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35.4公斤,比对照种华航31号增产0.89%,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9.8公斤,比对照种华航31号增产1.85%。日产量3.81~3.9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照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禾粳占7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航31号短2天。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旺两优959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22

申请者: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W115S×创恢959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4~128天,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强。科高104.7~106.2厘米,亩有效穗18.0~18.2万,穗长22.7~24.2厘米,每穗总粒数155~156粒,结实率80.2%~81.7%,千粒重24.0~24.3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2.0%,长宽比2.8,垩白粒率10%,垩白度1.3%,直链淀粉21.9%,胶稠度50毫米,食味品质分70。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9.2%~83.3%,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6.5%~83.3%和66.7%~100%,病圃鉴定叶瘟1.2~3.5级、穗瘟1.4~4.0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5~7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0.45公斤、511.91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分别增产8.20%、7.6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75.0%、91.7%。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4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7.03%。日产量4.13~3.8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旺两优959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恒丰优5511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23

申请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恒丰A×粤良恢5511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4~128天,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性中等,抗倒力中强。科高110.7~111.7厘米,亩有效穗18.7~19.1万,穗长22.5~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39~146粒,结实率81.8%~83.1%,千粒重25.4~26.0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1.0%,整精米率39.1%~43.3%,垩白粒率32%,垩白度2.8%~3.1%,透明度2级,碱消值4.5,胶稠度64~67毫米,直链淀粉19.9%~20.3%,长宽比2.9,食味品质分75。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7.5%~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2~1.5级、穗瘟2.2~3.0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1~3级、V型菌1~3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9.55公斤、526.40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分别增产7.37%、14.08%,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83.3%、91.7%。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4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7.03%。日产量3.90~4.2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恒丰优5511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恒丰优22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24

申请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恒丰A×粤良恢222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天,比对照种广8优2168短2~6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抗倒力均中等。科高104.0~106.4厘米,亩有效穗15.3~16.8万,穗长22.2~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52~159粒,结实率82.7%~88.2%,千粒重23.4~23.5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1.8%~81.9%,整精米率53.2%~60.7%,垩白度2.5%~3.1%,透明度2级,碱消值5.7级,胶稠度68~77毫米,直链淀粉19.2%~20.1%,长宽比3.0~3.1。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8.6%~9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5%~100%和50%~100%,病圃鉴定叶瘟1.4~1.8级、穗瘟2.2~2.6级;抗白叶枯病(Ⅳ型菌1级,Ⅴ型1~3级)。

产量表现:2016、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4.10公斤、459.84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2168分别增产1.16%、2.49%,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4.79公斤,比广8优2168增产7.46%。日产量4.07~4.2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恒丰优222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2168短2~6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部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博Ⅱ优珍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25

申请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博ⅡA×珍丝苗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5~120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3~5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强。科高95.0~112.2厘米,亩有效穗16.2~17.3万,穗长22.7~23.0厘米,每穗总粒数151~156粒,结实率82.1%~86.7%,千粒重22.4~23.7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0.9%~81.3%,整精米率62.3%~67.8%,垩白度1.6%~2.2%,透明度2级,碱消值5.7~5.9级,胶稠度58~74毫米,直链淀粉20.5%~20.8%,长宽比2.7~2.8。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3%~89.66%,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5.71%~95.0%和50%~100%,病圃鉴定叶瘟1.0~1.7级、穗瘟1.0~1.7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7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57.24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7.4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55.47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0.77%,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6.24公斤,比广8优169增产1.17%。日产量3.71~3.9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博Ⅱ优珍丝苗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3~5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恒丰优15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26

申请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恒丰A×广恢15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0~124天,与对照种天优3618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中强。科高102.9~105.4厘米,亩有效穗17.8~18.4万,穗长21.0~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57~167粒,结实率85.0%~86.3%,千粒重21.7~22.1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1.6%,整精米率51.6%,垩白粒率5%,垩白度0.2%~0.9%,透明度2级,碱消值3.4,胶稠度74~87毫米,直链淀粉13.0%~13.8%,长宽比3.0~3.1,食味品质分80。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7%~91.7%,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3.3%~88.2%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6~3.8级、穗瘟3.0~4.2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6.45公斤、537.45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分别增产5.25%、8.25%,增产分别达显著、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91.7%、92.3%。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6.7公斤,比天优3618增产5.52%。日产量4.00~4.4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恒丰优15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天优3618相当。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野优552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27

申请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野香A×粤良恢5522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5~117天,比对照种广8优2168长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抗倒力均中等。科高104.7~115.9厘米,亩有效穗16.7~18.6万,穗长21.6~21.7厘米,每穗总粒数144~150粒,结实率81.0%~85.9%,千粒重23.4~24.6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1.3%~82.2%,整精米率53.4%~59.0%,垩白度0.7%,透明度1~2级,碱消值6.3级,胶稠度62~74毫米,直链淀粉15.4%~15.5%,长宽比3.2~3.4。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2.9%~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3~1.4级、穗瘟1.7~2.2级;抗白叶枯病(Ⅳ型菌1级,Ⅴ型1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3.13公斤、479.99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2168分别增产9.13%、6.98%,增产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100%、81.82%。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4.86公斤,比广8优2168增产7.47%。日产量4.10~4.2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野优5522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2168长2~3天。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泰优粤禾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28

申请者: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泰丰A×粤禾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5~126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1~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1.8~104.7厘米,亩有效穗17.6~17.9万,穗长22.7~23.0厘米,每穗总粒数154~159粒,结实率77.1%~85.8%,千粒重23.6~24.6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1.2%,整精米率34.9%~35.3%,垩白粒率3%,垩白度0.5%~0.8%,透明度1级,碱消值6.1,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15.0%~15.8%,长宽比3.5,食味品质分81。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3.3%~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66.7%~100%,病圃鉴定叶瘟1.2~2.3级、穗瘟2.6~3.0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3.80公斤、522.30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分别增产1.90%、2.62%,两年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3.6公斤,比华优665增产4.05%。日产量3.92~4.1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泰优粤禾丝苗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1~3天。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顺两优6100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29

申请者:广东华农大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华农大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顺农16S×R6100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5~119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3~4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强。科高99.3~112.5厘米,亩有效穗14.3~16.1万,穗长23.2~23.5厘米,每穗总粒数148~155粒,结实率83.2%~85.8%,千粒重25.3~26.7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0.1%~80.2%,整精米率55.0%~65.4%,垩白度0.4%~2.4%,透明度1级,碱消值5.8~6.0级,胶稠度66~78毫米,直链淀粉15.2%,长宽比3.2~3.3。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66%~89.3%,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0%~90.48%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1.7级、穗瘟2.2~2.3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7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50.67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5.92%,增产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48.46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1.44%,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96公斤,比广8优169增产3.82%。日产量3.77~3.9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顺两优6100为弱感光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3~4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华美优70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30

申请者:广东华农大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华农大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华美A×R708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6~121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4~6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穗长粒长,抗倒力中强。科高102.3~117.8厘米,亩有效穗16.4~17.3万,穗长24.0~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45~147粒,结实率80.7%~81.1%,千粒重22.3~23.7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1.6%~82.5%,整精米率51.7%~66.1%,垩白度0~0.2%,透明度1级,碱消值5.9~6.0级,胶稠度58~74毫米,直链淀粉16.4%~17.2%,长宽比3.6。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2.9%~96.5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2.0级、穗瘟1.0~1.8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7级,Ⅴ型5~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27.28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0.60%,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36.73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减产0.74%,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2.46公斤,比广8优169增产0.31%。日产量3.61~3.6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华美优708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4~6天。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广泰优73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31

申请者: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泰A×广恢73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5~127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1.1~105.2厘米,亩有效穗17.3~19.2万,穗长20.7~21.1厘米,每穗总粒数154~167粒,结实率77.7%~81.1,千粒重24.4~24.9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1.8%,整精米率25.3%~28.4%,垩白粒率8%,垩白度1.0%~2.9%,透明度2级,碱消值5.7,胶稠度73~76毫米,直链淀粉14.4%~15.2%,长宽比3.1~3.2,食味品质分77。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5%~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2~2.5级、穗瘟2.5~2.6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7~9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02.60公斤、538.2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分别增产3.71%、7.01%,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2.6公斤,比华优665增产3.83%。日产量3.96~4.3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广泰优73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2~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粤禾优100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32

申请者: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禾A×广恢1002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5~120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3~5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强。科高92.7~107.4厘米,亩有效穗15.9~16.9万,穗长21.3~21.5厘米,每穗总粒数142~145粒,结实率84.3%~85.7%,千粒重25.2~26.6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0.5%~82.3%,整精米率49.8%~65.4%,垩白度1.3%~3.2%,透明度1~2级,碱消值5.8~7.0级,胶稠度68~76毫米,直链淀粉16.3%~16.5%,长宽比3.0~3.1。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5.0%~89.66%,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5.0%~90.48%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2.0级、穗瘟1.7~1.8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7级,Ⅴ型5~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8.29公斤、477.99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分别增产10.02%、8.1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100%、90.91%。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7.20公斤,比广8优169增产5.92%。日产量3.98~4.0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粤禾优1002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3~5天。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荃优合莉油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33

申请者: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

育种者: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荃9311A×合莉油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8~131天,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3~4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弱。科高115.5~116.5厘米,亩有效穗16.5~16.7万,穗长24.6~25.1厘米,每穗总粒数164~165粒,结实率80.9%~81.1%,千粒重24.6~25.3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54.6%,长宽比2.8,垩白粒率17%,垩白度1.8%,直链淀粉20.2%,胶稠度58毫米,食味品质分70。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6.7%~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6.7%~94.1%和66.7%~100%,病圃鉴定叶瘟1.2~3.0级、穗瘟1.0~1.5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1~5级、V型菌1~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98.75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10.0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97.72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4.64%,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7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7.50%。日产量3.81~3.8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荃优合莉油占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3~4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南两优红3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34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11S×南红3号

特征特性:感温型红米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4~127天,比对照种粤红宝短1~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9.1~113.8厘米,穗长20.5~22.3厘米,亩有效穗16.6~16.8万穗,每穗总粒数140~152粒,结实率82.1%~84.3%,千粒重23.6~24.8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1.0%,整精米率52.0%,垩白度0.7%,透明度2,碱消值6.7,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15.1%,长宽比3.1。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8%~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1%~100%和100%,病圃鉴定穗瘟1.8~2.0级,叶瘟1.0~2.5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5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53.90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增产4.92%,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44.1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增产14.7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7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增产16.37%。日产量3.57~3.5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南两优红3号为感温型红米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粤红宝短1~2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安优1380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35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安丰A×广恢1380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6~128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3~4天。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中强,穗大粒多,耐寒性中等。科高104.9~106.3厘米,亩有效穗17.0~17.7万,穗长22.6~23.1厘米,每穗总粒数166~171粒,结实率79.2%~85.2%,千粒重24.6~25.0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2.3%,整精米率27.3%~28.4%,垩白粒率11%,垩白度2.8%~3.0%,透明度2级,碱消值5.0,胶稠度69~70毫米,直链淀粉21.5%~21.8%,长宽比3.0~3.1,食味品质分76。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5%~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级、穗瘟2.6~3.0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7~9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525.20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6.11%,增产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516.9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2.78%,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3公斤,比华优665增产6.25%。日产量4.1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安优1380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3~4天。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五优73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36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五A×R73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2~126天,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1~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性中等,抗倒力中强。科高105.4~108.5厘米,亩有效穗17.8~18.1万,穗长22.4~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41~142粒,结实率84.2%~86.2%,千粒重26.4~26.7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2.0%,整精米率48.2%~49.2%,垩白粒率23%,垩白度1.8%~2.3%,透明度2级,碱消值4.4,胶稠度75~82毫米,直链淀粉14.1%~14.3%,长宽比2.8~2.9,食味品质分80。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7%~91.7%,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3.3%~88.2%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4.3级、穗瘟3.5~3.8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7~9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05.75公斤、525.05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分别增产3.85%、4.61%,增产均达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83.3%、84.6%。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8.8公斤,比天优3618减产2.07%。日产量4.01~4.3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五优73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1~2天。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Y两优8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37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Y58S×粤恢8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8~132天,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4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14.1~116.4厘米,亩有效穗18.1万,穗长24.7~26.4厘米,每穗总粒数138~146粒,结实率81.7%~85.6%,千粒重24.0~24.3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79.2%,整精米率60.2%,垩白度0.4%,透明度1级,碱消值6.1,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13.3%,长宽比3.1。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7%~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3.3%~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4~2.3级、穗瘟1.8~2.5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1~5级、V型菌1~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56.20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减产1.68%,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508.10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5.54%,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5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2.50%。日产量3.46~3.97。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Y两优88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4天。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发两优849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38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发S×广恢849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1~124天,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短3~4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99.8~102.8厘米,亩有效穗18.2~18.5万,穗长19.8~21.3厘米,每穗总粒数127~142粒,结实率88.1%~89.6%,千粒重23.7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0.8%,整精米率51.0%~57.7%,垩白粒率12%,垩白度0.8%~1.6%,透明度2级,碱消值4.3,胶稠度74~86毫米,直链淀粉12.1%~12.8%,长宽比3.0,食味品质分74。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8%~97.2%,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8%~100%和75.0%~100%,病圃鉴定叶瘟1.4~2.0级、穗瘟2.2~2.5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57.45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减产1.41%,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97.50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3.34%,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8.3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5.15%。日产量3.69~4.1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照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发两优849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短3~4天。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广8优粤禾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39

申请者: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8A×粤禾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6天,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短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强。科高106.1~108.6厘米,亩有效穗18.1~18.2万,穗长21.8~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55~165粒,结实率82.4%~85.4%,千粒重20.5~20.6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0.1%,整精米率56.3%,垩白度1.2%,透明度2级,碱消值6.1,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14.7%,长宽比3.4。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8%~89.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94.1%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2.3级、穗瘟2.0~2.2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3~7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3.00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减产0.22%,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90.20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1.82%,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9.0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5.30%。日产量3.67~3.9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广8优粤禾丝苗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短2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金龙优粤禾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40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金龙A×粤禾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5~128天,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弱。科高109.2~111.7厘米,亩有效穗16.6~17.1万,穗长22.5~24.4厘米,每穗总粒数151~154粒,结实率82.1%~84.8%,千粒重25.3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79.0%,整精米率42.7%~56.5%,垩白粒率8%,垩白度0.7%~0.9%,透明度2级,碱消值6.5,胶稠度70~79毫米,直链淀粉14.3%~15.9%,长宽比3.1,食味品质分79。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7.2%~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8%~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2.2~3.0级、穗瘟2.2~3.0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4.00公斤、480.00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分别增产4.31%、4.02%,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1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2.41%。日产量3.78~3.8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金龙优粤禾丝苗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南两优36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41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11S×R362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3~115天,与对照种广8优2168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中强。科高105.5~119.1厘米,亩有效穗15.4~15.9万,穗长22.8~24.2厘米,每穗总粒数135~141粒,结实率86.1%~87.0%,千粒重27.0~28.6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1.4%~81.6%,整精米率56.8%~57.7%,垩白度0.2%~1.5%,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54~61毫米,直链淀粉15.3%~16.5%,长宽比3.3。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21%~89.3%,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5.71%~95.0%和85.71%~100%,病圃鉴定叶瘟1.0~1.7级、穗瘟1.4~1.7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3~7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4.63公斤、488.91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2168分别增产4.95%、7.48%,增产分别达显著、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76.9%、100%。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7.55公斤,比广8优2168增产5.71%。日产量4.11~4.2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南两优362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广8优2168相当。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金稻优130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42

申请者: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金稻13A×粤恢1302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4~119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2~4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穗大粒多,抗倒力中弱。科高104.8~119.5厘米,亩有效穗14.4~16.5万,穗长23.6~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69~171粒,结实率80.8%~83.8%,千粒重22.8~23.9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0.5%~80.8%,整精米率58.8%~66.2%,垩白度0.9%~2.1%,透明度2级,碱消值6.3~6.8级,胶稠度35~60毫米,直链淀粉22.7%~23.0%,长宽比3.1~3.2。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2.9%~93.1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48%~95.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1.7级、穗瘟1.0~1.4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7级,Ⅴ型7~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50.88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5.97%,增产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63.71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4.89%,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7.09公斤,比广8优169增产1.36%。日产量3.90~3.9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伏。

审定意见:金稻优1302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2~4天。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伏。

 

品种名称:广泰优7170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43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泰A×广恢7170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4~117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弱,抗倒力中等。科高102.8~115.5厘米,亩有效穗15.1~16.0万,穗长22.1~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43~145粒,结实率81.7%~83.6%,千粒重27.7~29.4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0.8%~83.1%,整精米率53.5%~61.1%,垩白度1.0%~3.2%,透明度1~2级,碱消值5.8~6.3级,胶稠度58~70毫米,直链淀粉15.5%~16.7%,长宽比3.1。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8.6%~86.21%,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5.71%~95.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2~2.7级、穗瘟3.0~3.8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7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4.33公斤、472.11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分别增产6.78%、7.37%,增产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83.3%、90.91%。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9.64公斤,比广8优169增产1.94%。日产量3.99~4.0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广泰优7170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2天。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Y两优油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44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Y58S×粤金油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7~129天,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1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穗长粒多,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强。科高111.5~112.6厘米,亩有效穗17.2~17.4万,穗长25.0~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0粒,结实率84.1%~84.5%,千粒重22.7~22.9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整精米率51.4%~59.7%,长宽比3.1~3.2,垩白粒率13%~16%,垩白度1.1%~1.3%,直链淀粉14.2%~14.5%,胶稠度69~78毫米,食味品质分74~78。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75%~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67%~94.1%和100%,病圃鉴定叶瘟2.2~2.5级、穗瘟1.4~1.5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3~7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2.49公斤、493.20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分别增产5.64%、6.29%,增产分别达显著、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81.8%、91.7%。2017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8.14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3.93%。日产量3.80~3.8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栽培上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Y两优油占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1天。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广8优181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45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8A×广恢1816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8~109天,比对照种广8优2168短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抗倒力、耐寒力均中弱。科高107.5~111.7厘米,亩有效穗17.0~17.8万,穗长22.2~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61~169粒,结实率83.6%~83.8%,千粒重20.6~21.0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1.8%,整精米率56.3%~66.3%,垩白粒率6%,垩白度0.9%~2.0%,透明度2级,碱消值6.7级,胶稠度51~71毫米,直链淀粉13.1%~15.8%,长宽比3.5~3.7,食味品质分78。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66%~95.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5.71%~92.3%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3~1.4级、穗瘟2.3~3.4级;中感白叶枯病(Ⅳ型菌3~5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2.45公斤和450.12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2168分别增产0.56%和0.46%,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3.91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2168减产1.81%。日产量4.10~4.1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广8优1816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2168短3天。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部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恒优229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46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恒丰A×广恢229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0~124天,与对照种天优3618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耐寒力均中等。科高103.6~107.0厘米,亩有效穗17.4~17.8万,穗长19.7~21.4厘米,每穗总粒数151~162粒,结实率84.3%~84.5%,千粒重23.8~24.6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2.1%,整精米率46.5%~51.9%,垩白粒率34%,垩白度2.0%~2.4%,透明度2级,碱消值4.1,胶稠度79~86毫米,直链淀粉12.7%~13.7%,长宽比3.0,食味品质分72。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7%~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94.1%和66.7%~100%,病圃鉴定叶瘟1.4~2.5级、穗瘟1.8~5.0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9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02.55公斤、538.55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分别增产3.20%、7.29%,增产均达显著水平,增产试验点比例分别为83.3%、92.3%。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9.7公斤,比天优3618增产8.13%。日产量3.96~4.4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恒优229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天优3618相当。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广泰优华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47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泰A×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4~127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中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5.9~106.9厘米,亩有效穗18.2~18.6万,穗长21.0~21.5厘米,每穗总粒数158~159粒,结实率78.8%~84.8%,千粒重24.2~24.8克。米质鉴定未达部标优质等级,糙米率81.6%,整精米率26.2%~34.2%,垩白粒率8%,垩白度0.7%~4.0%,透明度2级,碱消值5.2,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14.3%~15.2%,长宽比3.0~3.1,食味品质分83。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8%~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4%~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4~2.0级、穗瘟3.0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7~9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535.00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8.0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543.7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8.11%,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9.8公斤,比华优665增产5.48%。日产量4.21~4.3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广泰优华占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2天。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恒丰优137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48

申请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育种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恒丰A×航恢137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2~125天,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1天。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耐寒力均中等。科高105.0~108.3厘米,亩有效穗16.6~17.1万,穗长21.7~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54~157粒,结实率83.0%~84.8%,千粒重23.1~25.0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52.4%,长宽比3.1,垩白粒率13%,垩白度1.5%,直链淀粉21.6%,胶稠度55毫米,食味品质分73。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7.5%~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1.8级、穗瘟1.8~2.5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5~7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0.05公斤、503.45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分别增产1.82%、1.69%,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7.6公斤,比天优3618增产1.70%。日产量3.84~4.1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恒丰优137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天优3618长1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深两优137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49

申请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育种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品种来源:深08S×航恢137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9~132天,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4~5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穗长粒多,抗倒力强,耐寒力中强。科高115.6~116.4厘米,亩有效穗17.1万,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62~165粒,结实率82.0%~82.7%,千粒重22.3~22.6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79.0%,整精米率58.2%,垩白度0.1%,透明度2级,碱消值6.4,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13.7%,长宽比3.3。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1%~100%和91.7%~100%,病圃鉴定叶瘟1.4~3.0级、穗瘟1.4~1.5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5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5.20公斤、476.46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分别增产0.42%、0.17%,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1.4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1.66%。日产量3.61~3.6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深两优1378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4~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深两优157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50

申请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育种者: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品种来源:深08S×航恢1578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4~118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强,抗倒力强。科高94.8~110.1厘米,亩有效穗17.7~17.8万,穗长22.9~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41~149粒,结实率82.5%~84.1%,千粒重22.0~23.6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1.8%~81.9%,整精米率56.6%~66.6%,垩白度0.2%~2.0%,透明度1级,碱消值6.8~7.0级,胶稠度57~70毫米,直链淀粉16.5%~16.8%,长宽比3.3~3.4。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2.1%~96.5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5%~95.24%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3~1.4级、穗瘟1.0~4.2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7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57.51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7.7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48.84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3.19%,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3.42公斤,比广8优169增产2.79%。日产量3.80~4.0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深两优1578为弱感光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广8优169长2~3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香龙优2877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51

申请者:肇庆学院

育种者:肇庆学院、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中种华南(广州)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香龙A×中种恢2877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4~127天,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性中等,抗倒力强。科高111.8~112.2厘米,亩有效穗16.9~17.2万,穗长22.7~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48~149粒,结实率84.5%~85.2%,千粒重25.8~26.0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78.5%,整精米率53.2%,垩白度0.4%,透明度2级,碱消值6.4,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15.8%,长宽比3.0。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7%~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3.3%~94.1%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2~2.0级、穗瘟1.5~3.0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06.70公斤、520.15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分别增产8.90%、12.73%,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均为100%。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3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8.45%。日产量3.99~4.1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香龙优2877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吉优黄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52

申请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学院

育种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吉丰A×金黄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0~112天,比对照种深优9708长0~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力中弱。科高95.2~99.7厘米,亩有效穗17.4~18.7万,穗长20.4~20.5厘米,每穗总粒数124~128粒,结实率80.5%~83.0%,千粒重27.2~28.7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2.5%~83.4%,整精米率49.3%~58.2%,垩白度1.7%~1.8%,透明度2级,碱消值5.8~6.7级,胶稠度50~70毫米,直链淀粉20.7%~22.3%,长宽比3.0~3.1。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2.9%~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均为100%,病圃鉴定叶瘟1.0~1.7级、穗瘟1.7~2.2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7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6.40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08减产0.02%,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80.48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08增产0.40%,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9.35公斤,比深优9708增产0.53%。日产量4.24~4.2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吉优黄占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优9708长0~2天。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中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荃优青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53

申请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学院

育种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学院

品种来源:荃9311A×金青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3~116天,比对照种广8优2168长1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耐寒力中弱,抗倒力强。科高101.7~114.1厘米,亩有效穗13.4~15.3万,穗长23.4~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47~150粒,结实率82.7%~84.2%,千粒重28.2~29.8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糙米率80.0%~81.9%,整精米率58.4%~59.8%,垩白度0.7%~0.9%,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57~70毫米,直链淀粉15.9%~16.5%,长宽比3.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8.6%~89.66%,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0.0%~90.48%和50%~100%,病圃鉴定叶瘟1.2~1.7级、穗瘟2.2~3.0级;抗白叶枯病(Ⅳ型菌1级,Ⅴ型1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0.28公斤、455.26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2168分别增产2.73%、0.55%,两年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0.10公斤,比广8优2168增产1.49%。日产量3.92~4.0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荃优青占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2168长1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吉优美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54

申请者:广东鲜美种苗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鲜美种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吉丰A×金美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全生育期121~125天,与对照种天优3618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性中等,抗倒力中强。科高102.5~104.0厘米,亩有效穗16.6~17.2万,穗长21.1~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46~159粒,结实率84.7%~87.4%,千粒重25.1~26.1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2.4%,整精米率47.0%~50.3%,垩白粒率32%,垩白度1.0%~2.9%,透明度2级,碱消值5.7,胶稠度68~78毫米,直链淀粉22.0%~22.7%,长宽比3.0,食味品质分70。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7.2%~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8%~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2~1.5级、穗瘟1.4~2.0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05.70公斤、525.15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分别增产3.84%、5.78%,增产分别达显著、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91.7%、84.6%。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4公斤,比天优3618增产5.06%。日产量4.05~4.3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吉优美占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天优3618相当。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裕优03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55

申请者:广东鲜美种苗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鲜美种苗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裕A×金恢03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3~125天,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抗倒力中强,耐寒力中弱。科高110.6~110.8厘米,亩有效穗17.1~17.3万,穗长22.1~22.5厘米,每穗总粒数167~169粒,结实率76.5%~78.0%,千粒重23.0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79.5%,整精米率52.2%~55.2%,垩白粒率9%,垩白度0.7%~2.1%,透明度2级,碱消值4.7,胶稠度79~80毫米,直链淀粉12.3%~13.2%,长宽比3.0~3.1,食味品质分8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3.3%~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86.7%~100%,病圃鉴定叶瘟1.8~2.4级、穗瘟1.4~1.8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1~7级、V型菌1~9级)。

产量表现:2016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4.61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0.74%,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73.55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减产1.64%,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6.8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1.73%。日产量3.72~3.8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裕优03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博Ⅱ优青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56

申请者:广东鲜美种苗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鲜美种苗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博ⅡA×金青占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22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5~7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弱,抗倒力强。科高102.6~118.4厘米,亩有效穗14.1~14.6万,穗长23.2~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49~155粒,结实率79.1%~83.9%,千粒重25.2~26.2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79.4%~81.0%,整精米率58.9%~66.9%,垩白度1.6%~2.3%,透明度1~2级,碱消值6.3~6.7级,胶稠度43~52毫米,直链淀粉19.8%~20.1%,长宽比2.7。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3%~93.1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95.24%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1.7级、穗瘟1.0~1.8级;中抗白叶枯病(Ⅳ型菌1~3级,Ⅴ型1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17.92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减产1.78%,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399.96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减产9.10%,减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9.56公斤,比广8优169减产7.15%。日产量3.28~3.5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博Ⅱ优青占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5~7天。产量偏低,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兴两优3089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57

申请者: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兴农S×弘恢3089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4~128天,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性中等,穗长粒多,抗倒力中强。科高115.1~116.7厘米,亩有效穗17.0~17.4万,穗长24.2~25.4厘米,每穗总粒数165~168粒,结实率83.0%~83.5%,千粒重21.3~21.9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78.5%,整精米率57.8%,垩白度0.2%,透明度2级,碱消值6.2,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14.4%,长宽比3.3。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5%~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94.1%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2.0级、穗瘟1.5~1.8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78.70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2.89%,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94.80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7.2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8.5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7.27%。日产量3.74~3.9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兴两优3089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谷优460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58

申请者: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福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谷丰A×弘恢460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7~120天,比对照种广8优2168长5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谷粒短圆,抗倒力强。科高101.5~114.2厘米,亩有效穗14.3~15.4万,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39~142粒,结实率78.2%~81.3%,千粒重29.7~30.8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79.5%~81.4%,整精米率54.8%~56.0%,垩白度3.4%~3.7%,透明度2级,碱消值6.0~6.5级,胶稠度50~58毫米,直链淀粉20.7%~21.1%,长宽比2.5。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2.9%~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均为100%,病圃鉴定叶瘟1.0~1.4级、穗瘟1.4~2.3级;中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31.91公斤,比对照广8优2168减产2.44%,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60.81公斤,比广8优2168增产2.71%,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1.79公斤,比广8优2168增产9.15%。日产量3.69~3.8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谷优460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2168长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广泰优秋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59

申请者: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泰A×秋占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3~117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1~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中强。科高96.5~110.1厘米,亩有效穗16.2~16.6万,穗长21.6~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43~147粒,结实率81.1%~82.2%,千粒重25.3~26.9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0.7%~81.5%,整精米率52.1%~63.1%,垩白度0.6%~1.0%,透明度1~2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56毫米,直链淀粉16.2%~17.2%,长宽比3.1~3.3。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3%~96.5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0%~95.24%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2.3级、穗瘟2.2~1.7级;高感白叶枯病(Ⅳ型菌9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6.79公斤、449.94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分别增产2.84%、2.26%,两年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6.37公斤,比广8优169增产1.20%。日产量3.85~3.8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广泰优秋占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1~2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广泰优天弘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60

申请者: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泰A×天弘丝苗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1~115天,与对照种广8优169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弱,穗大粒多,耐寒力中等,抗倒力强。科高102.7~114.0厘米,亩有效穗14.5~15.8万,穗长21.9~22.6厘米,每穗总粒数159~165粒,结实率84.9%~86.4%,千粒重23.2~24.4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1.1%~81.5%,整精米率59.0%~65.6%,垩白度1.9%~2.4%,透明度1~2级,碱消值6.4~7.0级,胶稠度52~60毫米,直链淀粉16.1%~16.2%,长宽比3.3~3.4。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5.52%~71.4%,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1.9%~75.0%和85.71%~100.0%,病圃鉴定叶瘟1.8~2.0级、穗瘟1.0~3.0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7级,Ⅴ型7~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53.72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6.64%,增产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44.34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0.99%,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9.06公斤,比广8优169增产4.07%。日产量3.86~4.0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广泰优天弘丝苗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广8优169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Y两优09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61

申请者:广东天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天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58S×G09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6~130天,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强。科高113.5~115.3厘米,亩有效穗17.1~17.9万,穗长25.0~26.3厘米,每穗总粒数147~163粒,结实率80.5%~81.7%,千粒重24.3~24.6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1.4%,整精米率55.7%,垩白度1.0%,透明度2级,碱消值6.2,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13.7%,长宽比3.4。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5%~91.7%,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8.2%~91.7%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3.0级、穗瘟1.4~3.5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3~7级、V型菌1~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4.20公斤、482.09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分别增产2.41%、1.35%,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7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3.58%。日产量3.63~3.8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Y两优098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2天。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中映优161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62

申请者:广东现代耕耘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现代耕耘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中映A×恒恢161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4~129天,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植株较高,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性中等,抗倒力中强。科高116.1~118.0厘米,亩有效穗16.5~16.7万,穗长23.1~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58~161粒,结实率80.0%~81.2%,千粒重25.0~25.8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0.1%,整精米率47.1%~47.6%,垩白粒率53%,垩白度3.4%~5.7%,透明度1级,碱消值4.7,胶稠度79~82毫米,直链淀粉13.6%~15.0%,长宽比3.0~3.1,食味品质分78。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7%~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3.3%~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2~1.8级、穗瘟2.2~3.0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9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84.50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4.13%,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93.55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6.9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8.0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0.95%。日产量3.76~3.9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中映优161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中映优85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63

申请者:广东现代耕耘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现代耕耘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中映A×恒恢852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3~116天,比对照种广8优2168长1天。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耐寒力均中等。科高99.5~109.1厘米,亩有效穗15.7~17.4万,穗长22.6~22.9厘米,每穗总粒数148~153粒,结实率78.7%~81.0%,千粒重25.5~27.1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0.9%~81.5%,整精米率50.3%~59.0%,垩白度1.0%~2.2%,透明度1~2级,碱消值4.7~5.0级,胶稠度66~74毫米,直链淀粉15.3%~16.4,长宽比3.1~3.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1.4%~89.66%,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5.0%~85.71%和50%~100%,病圃鉴定叶瘟1.0~1.7级、穗瘟1.7~1.8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7级,Ⅴ型7~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6.71公斤、479.32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2168分别增产7.84%、6.84%,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0.07公斤,比广8优2168增产3.90%。日产量4.1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中映优852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2168长1天。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中昊优982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64

申请者:广东恒昊农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恒昊农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MA17A×R9822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5~118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抗倒力均中等。科高98.6~113.6厘米,亩有效穗17.0~17.8万,穗长22.7~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47~148粒,结实率80.3%~80.5%,千粒重23.6~25.3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2.1%~82.3%,整精米率50.0%~60.5%,垩白度1.4%~3.0%,透明度2级,碱消值5.6~5.7级,胶稠度69~73毫米,直链淀粉21.0%~21.1%,长宽比3.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1.4%~89.66%,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0.0%~90.48%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2.0级、穗瘟1.0~1.7级;中抗白叶枯病(Ⅳ型菌3级,Ⅴ型3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1.50公斤、481.52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分别增产6.07%、8.92%,增产分别达显著、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75.0%、90.91%。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8.00公斤,比广8优169增产3.83%。日产量3.93~4.0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中昊优9822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3天。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堆优1269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65

申请者: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堆丰A×R1269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1~125天,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短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强。科高105.8~113.2厘米,亩有效穗16.4~18.5万,穗长21.9~22.5厘米,每穗总粒数142~149粒,结实率78.8%~82.6%,千粒重22.3~27.1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1.2%,整精米率42.4%~56.1%,垩白粒率12%,垩白度0.9%,透明度1级,碱消值4.4,胶稠度74~84毫米,直链淀粉13.5%~13.7%,长宽比3.0~3.1,食味品质分75。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均为100%,病圃鉴定叶瘟1.0~3.0级、穗瘟2.5~2.6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7~9级、V型菌5~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4.75公斤、461.00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分别减产1.89%、3.08%,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1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0.55%。日产量3.56~3.8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堆优1269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短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堆优6377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66

申请者: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陆市兆农育种创新中心

品种来源:堆丰A×R6377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16~121天,比对照种天优3618短3~5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中强。科高96.6~98.0厘米,亩有效穗17.4~17.6万,穗长19.1~20.4厘米,每穗总粒数143~147粒,结实率83.2%~84.2%,千粒重24.3~24.5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0.9%,整精米率49.8%~52.8%,垩白粒率8%,垩白度0.9%~2.0%,透明度2级,碱消值4.6,胶稠度68~84毫米,直链淀粉13.3%~14.5%,长宽比3.0,食味品质分79。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7.5%~95.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94.1%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1.8级、穗瘟2.0~2.6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9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1.40公斤和474.90公斤,比对照种天优3618分别减产4.25%、4.08%,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7.5公斤,比天优3618减产4.52%。日产量3.73~4.0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堆优6377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天优3618短3~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济优6377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67

申请者: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陆市兆农育种创新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品种来源:济A×R6377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4~115天,比对照种深优9708长4~5天。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耐寒力均中强。科高100.6~102.3厘米,亩有效穗18.2~19.5万,穗长21.5~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31粒,结实率83.8%~84.9%,千粒重25.3~25.8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1.1%~81.8%,整精米率52.2%~62.5%,垩白度1.2%~3.1%,透明度1级,碱消值6.5~7.0级,胶稠度73~77毫米,直链淀粉15.5%~18.0,长宽比3.5~3.7。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5.7%~93.1%,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8.9%~90.48%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级、穗瘟1.8~3.7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7级,Ⅴ型5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500.19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08增产5.16%,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516.23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08增产6.1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82公斤,比深优9708增产4.21%。日产量4.39~4.4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济优6377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优9708长4~5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和优1269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68

申请者:深圳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深圳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和丰A×R1269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4~125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0~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强。科高105.3~110.4厘米,亩有效穗16.8~16.9万,穗长22.6~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34~154粒,结实率83.3%~83.5%,千粒重27.3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1.4%,整精米率33.3%~39.4%,垩白粒率8%,垩白度0.5%~0.7%,透明度2级,碱消值5.6,胶稠度79~84毫米,直链淀粉12.5%~14.1%,长宽比3.1,食味品质分8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8%~97.2%,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1%~95.8%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2~3.3级、穗瘟1.8~3.0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9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79.8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1.49%,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505.0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减产1.03%,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7.0公斤,比华优665增产7.13%。日产量3.84~4.0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和优1269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0~2天。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五优青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69

申请者:广州市金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州市金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五丰A×金青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6~127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2~4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较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9.1~109.2厘米,亩有效穗16.6~18.0万,穗长21.9~22.5厘米,每穗总粒数158~168粒,结实率80.9%~85.2%,千粒重25.2~25.6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1.1%,整精米率40.1%~41.2%,垩白粒率7%,垩白度0.8%~1.1%,透明度2级,碱消值4.9,胶稠度74~78毫米,直链淀粉12.9%~14.8%,长宽比2.9~3.2,食味品质分76。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8%~97.2%,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1%~94.4%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1.8级、穗瘟2.5~2.6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1~3级、V型菌3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05.75公斤、535.40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分别增产6.96%、4.92%,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4.6公斤,比华优665减产0.31%。日产量3.98~4.2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五优青占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2~4天。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恒丰优粤禾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70

申请者:清远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育种者:清远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清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恒丰A×粤禾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4天,比对照种深优9708长1~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耐寒力均中强。科高97.3~102.3厘米,亩有效穗17.7~18.4万,穗长21.6~22.9厘米,每穗总粒数138~151粒,结实率83.7%~86.6%,千粒重24.0~24.6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1.1%,整精米率51.4%~54.5%,垩白粒率9%,垩白度1.2%~1.6%,透明度1级,碱消值4.8级,胶稠度74~76毫米,直链淀粉15.0%~16.6%,长宽比3.3~3.4,食味品质分78。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0%~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2.3%~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1.4级、穗瘟2.2~3.7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7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6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7.40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08增产7.3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93.88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08增产3.83%,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7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2.23公斤,比对照种深优9708增产7.64%。日产量4.10~4.4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恒丰优粤禾丝苗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优9708长1~3天。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昌盛优粤农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71

申请者: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昌盛843A×粤农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6~128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3~4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4.9~108.5厘米,亩有效穗18.3~18.4万,穗长22.6~23.4厘米,每穗总粒数140~159粒,结实率84.6%~84.8%,千粒重24.0~24.7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1.5%,整精米率29.3%~36.7%,垩白粒率10%,垩白度0.8%~1.7%,透明度1级,碱消值5.9,胶稠度75~84毫米,直链淀粉13.9%~15.5%,长宽比3.5~3.6,食味品质分68。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3.3%~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66.7%~100%,病圃鉴定叶瘟1.3~1.4级、穗瘟2.2~2.5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99.25公斤、530.7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分别增产5.59%、4.00%,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7公斤,比华优665增产5.00%。日产量3.90~4.2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昌盛优粤农丝苗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3~4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韵两优63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72

申请者: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韵2013S×R633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6~119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4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耐寒力中弱,抗倒力强。科高93.1~109.0厘米,亩有效穗15.9~17.3万,穗长22.7~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43~147粒,结实率79.2%~81.7%,千粒重23.8~25.4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1.0%~81.8%,整精米率55.1%~64.2%,垩白度0.1%~0.6%,透明度1级,碱消值6.8~7.0级,胶稠度52~65毫米,直链淀粉15.4%~16.0%,长宽比3.1~3.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3%~89.66%,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5.71%~9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4~1.7级、穗瘟2.3~3.0级;中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2.86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8.7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16.73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减产4.19%,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0.88公斤,比广8优169减产4.58%。日产量3.50~3.9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韵两优633为弱感光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4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隆优121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73

申请者: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隆香634A×R1212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5~128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弱。科高100.3~102.6厘米,亩有效穗17.7~18.3万,穗长20.8~21.4厘米,每穗总粒数154~159粒,结实率82.6%~84.1%,千粒重24.0~24.3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2.6%,整精米率22.3%~28.5%,垩白粒率4%,垩白度0.8%~1.4%,透明度1级,碱消值3.8,胶稠度82~84毫米,直链淀粉13.4%~14.4%,长宽比3.2~3.4,食味品质分81。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2%~97.2%,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8.2%~94.4%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2~2.0级、穗瘟2.0~2.6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5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535.7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10.5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518.9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1.99%,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9.2公斤,比华优665增产3.05%。日产量4.15~4.1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隆优1212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3天。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弱,适宜我省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隆优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74

申请者: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隆香634A×黄粤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5~127天,比对照种华优665长2~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抗倒力中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2.9~105.6厘米,亩有效穗16.9~18.9万,穗长21.5~22.0厘米,每穗总粒数164~167粒,结实率80.0%~81.9%,千粒重24.0~24.3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2.4%,整精米率27.3%~28.2%,垩白粒率9%,垩白度1.0%~2.2%,透明度1级,碱消值4.7,胶稠度76~82毫米,直链淀粉13.9%~14.8%,长宽比2.9~3.4,食味品质分78。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5.8%~97.2%,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1%~94.4%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4~3.0级、穗瘟3.0~5.0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5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511.90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8.26%,增产达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85.7%。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550.4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增产8.15%,增产达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87.5%。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3公斤,比华优665增产4.90%。日产量4.03~4.4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隆优丝苗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华优665长2~3天。丰产性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品种名称:玖两优黄莉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75

申请者:湖南民生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33S×黄莉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2~125天,与对照种华优665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强。科高103.2~103.6厘米,亩有效穗17.4~17.5万,穗长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51~170粒,结实率81.2%~82.9%,千粒重24.0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2.6%,整精米率30.8%~49.3%,垩白粒率6%,垩白度0.7%~2.8%,透明度1级,碱消值7.0,胶稠度42~48毫米,直链淀粉21.2%~21.4%,长宽比3.0~3.1,食味品质分75。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7.2%~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4.4%~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2~1.8级、穗瘟1.8~3.5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5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86.85公斤、513.55公斤,比对照种华优665分别增产2.97%、0.63%,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2公斤,比华优665增产6.72%。日产量3.89~4.2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玖两优黄莉占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华优665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隆8优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76

申请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民升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隆8A×黄粤丝苗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4~116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1~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穗大粒多,抗倒力强。科高95.2~106.7厘米,亩有效穗15.1~16.2万,穗长23.1~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63~165粒,结实率77.8%~79.1%,千粒重24.1~25.3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糙米率81.6%~82.4%,整精米率58.0%~62.6%,垩白度0.1%~0.7%,透明度1~2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50~62毫米,直链淀粉16.2%~16.4%,长宽比3.2~3.5。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5.7%~93.1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5.0%~90.48%和100%,病圃鉴定叶瘟2.0级、穗瘟2.6~3.0级;中感白叶枯病(Ⅳ型菌3~5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52.44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6.29%,增产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46.56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增产2.67%,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1.27公斤,比广8优169减产2.23%。日产量3.85~3.9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隆8优丝苗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1~2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深两优121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77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品种来源:深08S×5PB121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1~113天,与对照种广8优2168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耐寒力中等,抗倒力强。科高102.3~111.9厘米,亩有效穗16.1~16.8万,穗长22.6~23.5厘米,每穗总粒数141~146粒,结实率86.2%~87.2%,千粒重22.5~23.6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0.3%~81.3%,整精米率60.2%~62.8%,垩白度1.2%~2.5%,透明度1级,碱消值6.8~7.0级,胶稠度35~58毫米,直链淀粉19.7%~19.8,长宽比3.2~3.3。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5.7%~96.5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0%~95.24%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1.2级、穗瘟1.7~3.4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7级,Ⅴ型5~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0.58公斤、456.12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2168分别增产0.56%、0.74%,两年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2.88公斤,比广8优2168增产4.58%。日产量4.04~4.0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深两优121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广8优2168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荣3优100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78

申请者: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育种者: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荣3A×广恢1002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4~119天,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2~4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强。科高94.9~106.6厘米,亩有效穗16.1~16.5万,穗长21.6~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42~150粒,结实率82.5%~83.2%,千粒重25.4~27.2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1.3%~82.3%,整精米率51.8%~59.1%,垩白度1.3%~2.2%,透明度2级,碱消值6.3~6.7级,胶稠度46~63毫米,直链淀粉20.2%~21.4%,长宽比3.0。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2.9%~93.1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48%~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2~1.7级、穗瘟1.0~1.4级;抗白叶枯病(Ⅳ型菌1级,Ⅴ型1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1.60公斤、481.11公斤,比对照种广8优169分别增产10.84%、10.61%,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均为100%。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0.85公斤,比广8优169增产9.01%。日产量4.04~4.1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荣3优1002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广8优169长2~4天。丰产性突出,米质未达优质等级,高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金龙优2877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79

申请者: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育种者: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肇庆学院

品种来源:金龙A×中种恢2877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1~115天,与对照种广8优2168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抗倒力均中等。科高98.5~110.1厘米,亩有效穗16.9~18.5万,穗长22.4~22.9厘米,每穗总粒数146~153粒,结实率82.4%~83.3%,千粒重23.5~24.8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糙米率80.2%~81.5%,整精米率60.6%~60.7%,垩白度0.5%~1.0%,透明度1级,碱消值6.2~6.5级,胶稠度56~66毫米,直链淀粉16.0%~16.9%,长宽比3.4。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6.4%~96.55%,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5.24%~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0~1.3级、穗瘟2.6~3.0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7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2.01公斤、492.28,比对照种广8优2168分别增产5.35%、8.7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76.9%、90.91%。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3.06公斤,比广8优2168增产2.21%。日产量4.25~4.2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金龙优2877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广8优2168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金龙优201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80

申请者: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育种者: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肇庆学院、中种华南(广州)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金龙A×中种恢201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127~129天,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1~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等,抗倒力中强。科高112.7~115.2厘米,亩有效穗16.5~17.9万,穗长23.0~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57~166粒,结实率76.7%~77.3%,千粒重25.2~25.6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78.8%,整精米率52.9%,垩白度1.1%,透明度2级,碱消值6.2,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15.6%,长宽比3.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9.5%~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1.7%~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2~3.0级、穗瘟1.8~3.0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1~9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05.55公斤和515.80公斤,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分别增产8.95%、7.14%,增产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83.3%、91.7%。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0公斤,比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6.95%。日产量3.92~4.0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照常规栽培管理。

审定意见:金龙优201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深两优58香油占长1~3天。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品种名称:南红5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81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红宝/茉莉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红米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4~119天,与对照种粤红宝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强,抗倒力强。科高90.2~109.6厘米,穗长20.6~21.4厘米,亩有效穗14.6~17.1万穗,每穗总粒数145~149粒,结实率79.1%~81.1%,千粒重22.2~23.1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0.2%~81.3%,整精米率59.2%~64.1%,透明度1~2,碱消值7.0,胶稠度52~56毫米,直链淀粉15.6%~16.6%,长宽比3.2。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6.4%~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100.00%,病圃鉴定穗瘟1.8~2.3级,叶瘟1.2~1.3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5~7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98.4公斤、375.7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分别减产3.10%、1.26%,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0.8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减产2.16%。日产量3.16~3.4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南红5号为感温型红米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粤红宝相当。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和两优红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82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和620S×广红3号

特征特性:感温型红米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9天,与对照种粤红宝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4.9~108.9厘米,穗长21.9~24.1厘米,亩有效穗17.5~18.3万穗,每穗总粒数145~155粒,结实率83.7%~85.1%,千粒重19.9~22.3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0.7%,整精米率57.5%,垩白度0.6%,透明度1,碱消值6.2,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15.3%,长宽比3.0。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9.2%~86.7%,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0.6%~83.3%和100%,病圃鉴定穗瘟1.8~2.5级,叶瘟1.0~3.8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5~7级,V型菌3~5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56.9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增产5.62%,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56.0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增产17.8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0.3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增产14.49%。日产量3.54~3.6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和两优红3为感温型红米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粤红宝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和两优红宝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83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和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和620S×银红宝

特征特性:感温型红米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4~128天,比对照种粤红宝短1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03.5~106.4厘米,穗长22.5~23.3厘米,亩有效穗18.6~20.0万穗,每穗总粒数133~142粒,结实率80.7%~85.0%,千粒重21.8~22.0克。米质鉴定未达优质等级,糙米率80.8%,整精米率50.2%~60.0%,垩白粒率20%,垩白度1.0%~4.7%,透明度2,碱消值6.1,胶稠度72~73毫米,直链淀粉14.3%~14.6%,长宽比2.9~3.0,食味品质79分。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0.8%~79.2%,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4.7%~75.0%和75%~100%,病圃鉴定穗瘟1.4~3.5级,叶瘟1.0~3.8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5~7级,V型菌5级)。

产量表现:2017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49.50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增产3.91%,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复试,平均亩产452.7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增产17.0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早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2.4公斤,比对照种合丰丝苗增产12.48%。日产量3.51~3.6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和两优红宝为感温型红米稻组合。早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粤红宝短1天。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深两优红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84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深08S×广红3号

特征特性:感温型杂交红米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14~118天,与对照种粤红宝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强,抗倒力强。科高94.3~114.8厘米,穗长23.0~23.2厘米,亩有效穗16.2~17.3万穗,每穗总粒数140~142粒,结实率84.2%~85.5%,千粒重22.4~24.0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糙米率81.6%~82.0%,整精米率58.1%~62.1%,垩白度0.3%~0.4%,透明度1~2级,碱消值7.0,胶稠度55~61毫米,直链淀粉15.7%~16.0%,长宽比3.1~3.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5.7%~86.21%,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5.0%~85.7%和100%,病圃鉴定穗瘟3~3.4级(单点最高7级),叶瘟1.4~2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5~7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51.7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增产9.86%,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24.6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增产11.59%,增产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5.0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增产3.75%。日产量3.60~3.9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深两优红3为感温型杂交红米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粤红宝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强。适宜在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金红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85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金航丝苗/华航油占//红荔丝苗/华航丝苗

特征特性:感温型红米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3~119天,与对照种粤红宝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95.2~110.3厘米,穗长22.4~23.6厘米,亩有效穗16.0~19.3万穗,每穗总粒数144~153粒,结实率75.2%~76.5%,千粒重22.1~22.4克。米质鉴定达部标优质1级,糙米率81.1%~82.8%,整精米率63.4%~65.8%,垩白度0.8%~3.5%,透明度1~2级,碱消值6.8~7.0,胶稠度56~69毫米,直链淀粉14.8%~15.0%,长宽比3.5。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3.1%~96.4%,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48%~100%和100%,病圃鉴定穗瘟2.2~2.3级,叶瘟1.0~1.7级;高感白叶枯病(IV型菌9级,V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7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18.5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增产1.78%,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368.3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减产3.19%,减产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8.2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减产5.24%。日产量3.10~3.7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金红丝苗为感温型红米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粤红宝相当。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高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等。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凤枣丝苗2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90086

申请者:东莞市中堂凤冲水稻科研站

育种者:东莞市中堂凤冲水稻科研站

品种来源:凤香丝苗/紫红稻

特征特性:感温型红米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3~119天,与对照种粤红宝生育期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耐寒力中强,抗倒力强。科高91.4~109.1厘米,穗长21.5~21.6厘米,亩有效穗15.4~17.7万穗,每穗总粒数140~145粒,结实率83.5%~85.3%,千粒重21.8~23.5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糙米率81.2%~81.9%,整精米率57.8%~65.5%,垩白度0.3%~0.8%,透明度2级,碱消值7.0,胶稠度48~57毫米,直链淀粉16.2%~16.5%,长宽比3.2。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5.7%~86.21%,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0.95%~90.0%和100.00%,病圃鉴定穗瘟3.0~3.7级,叶瘟1.0~2.3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5~7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18.4公斤、393.5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分别增产1.77%、3.43%,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8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9.2公斤,比对照种粤红宝增产2.34%。日产量3.31~3.7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凤枣丝苗2号为感温型红米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粤红宝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力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品种名称:新美甜148

审定编号:粤审玉20190001

申请者:广东鲜美种苗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鲜美种苗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美D9×新美d72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77天,比对照种粤甜13号迟熟1天。秋植生育期77天,比对照种粤甜13号迟熟5天。株高195~209厘米,穗位高50~60厘米,穗长20.0~20.8厘米,穗粗5.2~5.3厘米,秃顶长1.8~1.9厘米。单苞鲜重354~358克,单穗净重265~277克,千粒重309~326克,出籽率65.26%~65.97%,一级果穗率71%,果穗筒型,籽粒黄白色。无倒伏,无倒折。可溶性糖含量29.7%~45.8%,果皮厚度测定值68.7~72.57微米,品质评分90.2~90.6分。抗病性接种鉴定感纹枯病,高抗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和大、小斑病,高抗茎腐病。

产量表现:2017年春参试,平均亩产鲜苞1144.8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增产4.30%,增产未达显著水平;比对照种粤甜13号增产17.1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秋复试,平均亩产鲜苞1094.0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增产5.50%,增产未达显著水平;比对照种粤甜13号增产14.2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秋季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151.3公斤,比粤甜16号增产10.75%,比粤甜13号增产19.53%。

栽培技术要点:双行植,亩植3200~4000株,授粉后20~25天采收。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新美甜148为甜玉米单交种。生育期比对照种粤甜13号长1~5天。丰产性好,高抗小斑病,感纹枯病,抗倒力强。可溶性糖含量29.7%~45.8%,果皮较薄,适口性优。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纹枯病。

 

品种名称:华美甜9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190002

申请者:广东华农大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华农大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DYQS-16×TG-9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81天,比对照种粤甜16号迟熟3天。秋植生育期79天,比对照种粤甜16号迟熟4天。株高228~238厘米,穗位高78~92厘米,穗长21.0~21.3厘米,穗粗5.3~5.4厘米,秃顶长0.3~0.6厘米。单苞鲜重平均为394~392克,单穗净重307克,千粒重351~387克,出籽率68.18%~68.49%,一级果穗率88%~91%,果穗筒型,籽粒黄色。倒伏率1.43%~8.66%,倒折率4.33%。可溶性糖含量33.1%~33.8%,果皮厚度测定值49.27~70.76微米,品质评分86.7~87.0分。抗病性接种鉴定感纹枯病,抗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17年春参试,平均亩产鲜苞1248.4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增产13.7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增产试验点比例为100%。2018年秋复试,平均亩产鲜苞1194.4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增产15.1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增产试验点比例为100%。2018年秋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197.0公斤,比粤甜16号增产15.14%。

栽培技术要点:双行植,亩植3200~4000株,授粉后20~25天采收,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华美甜9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生育期比对照种粤甜16号长3~4天。丰产性好,抗小斑病,感纹枯病,抗倒力中等,倒折率偏高。可溶性糖含量33.1%~33.8%,果皮较薄,适口性良。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纹枯病。

 

品种名称:江甜088

审定编号:粤审玉20190003

申请者:广东菰稻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菰稻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美超甜201×台甜200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76天,与对照种粤甜16号相当;秋植生育期71天,比对照种粤甜13号长4天。株高185~203厘米,穗位高58~73厘米,穗长20.3~21.3厘米,穗粗5.3厘米,秃顶长1.6~2.1厘米。单苞鲜重358~363克,单穗净重277~288克,千粒重333~335克,出籽率64.18%~66.03%,一级果穗率67%~73%,果穗筒型,籽粒黄色,无倒伏倒折。可溶性糖含量31.3%~32.18%,果皮厚度测定值58.31~74.4微米,品质评分87.3~90.0分,两年品质评分的平均值88.6分,优于优质对照种。抗病性接种鉴定感纹枯病,抗小斑病;田间表现抗茎腐病,中抗纹枯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16年春参试,平均亩产鲜苞1186.8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粤甜13号分别增产14.39%、31.0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秋复试,平均亩产鲜苞1198.0公斤,比组平均值增产4.75%,增产未达显著水平;比对照种粤甜13号增产19.7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7年秋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009.2公斤,比组平均值减产0.80%,比对照种粤甜13号增产9.80%。

栽培技术要点:双行植,亩植3200~4000株,授粉后20~25天采收,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江甜088为甜玉米单交种。生育期比对照种粤甜13号长4天。丰产性较好,抗小斑病,感纹枯病,抗倒力强。可溶性糖含量31.3%~32.18%,果皮薄,适口性优。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纹枯病。

 

品种名称:金百甜15

审定编号:粤审玉20190004

申请者: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粤B15-3×C5111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80天,比对照种粤甜16号迟熟2天。秋植生育期80天,比对照种粤甜16号迟熟5天。株高241~252厘米,穗位高72~88厘米,穗长20.7~20.9厘米,穗粗5.3~5.4厘米,秃顶长1.4~1.5厘米。单苞鲜重379~399克,单穗净重278~290克,千粒重293~354克,出籽率65.97%~68.94%,一级果穗率76%~82%,果穗筒型,籽粒黄色。倒伏率0.43%~9.53%,无倒折。可溶性糖含量33.0%~35.4%,果皮厚度测定值57.43~63.75微米,品质评分88.2~88.8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高抗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17年春参试,平均亩产鲜苞1239.6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增产14.0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增产试验点比例为85.7%。2018年秋复试,平均亩产鲜苞1218.2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增产17.4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增产试验点比例为100%。2018年秋季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135.8公斤,比粤甜16号增产9.25%。

栽培技术要点:双行植,亩植3200~4000株,授粉后20~25天采收。

审定意见:金百甜15为甜玉米单交种。生育期比对照种粤甜16号长2~5天。丰产性好,中抗纹枯病,高抗小斑病,抗倒力中等。可溶性糖含量33.0%~35.4%,果皮厚度薄,适口性优。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金百甜28

审定编号:粤审玉20190005

申请者:广州市番禺区绿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育种者: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粤C60×CW-52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79天,比对照种粤甜16号迟熟1天。秋植生育期80天,比对照种粤甜16号迟熟5天。株高252~253厘米,穗位高74~91厘米,穗长20.6~20.9厘米,穗粗5.3~5.4厘米,秃顶均长1.7~2.1厘米。单苞鲜重372~383克,单穗净重276~284克,千粒重324~362克,出籽率为65.93%~69.97%,一级果穗率68%~76%,果穗筒型,籽粒黄色。倒伏率0.30%~11.90%,倒折率1.09%。可溶性糖含量29.1%~35.3%,果皮厚度测定值66.57~78.95微米,品质评分87.3~87.7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高抗小斑病;田间表现高抗纹枯病,抗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17年春参试,平均亩产鲜苞1223.2公斤,比粤甜16号增产11.4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增产试验点比例为85.7%。2018年秋复试,平均亩产鲜苞1183.4公斤,比粤甜16号增产14.1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增产试验点比例为100%。2018年秋季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119.0公斤,比粤甜16号增产7.64%

栽培技术要点:双行植,亩植3200~4000株,授粉后20~25天采收。

审定意见:金百甜28为甜玉米单交种。生育期比对照种粤甜16号长1~5天。丰产性好,中抗纹枯病,高抗小斑病,抗倒力中等。可溶性糖含量29.1%~35.3%,果皮较薄,适口性良。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粤花糯1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190006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QX1-2×09GN18-5

特征特性: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79~80天,比对照种粤彩糯2号早熟1~2天。株高212~220厘米,穗位高82~84厘米,穗长22.0~20.8厘米,穗粗4.8厘米,秃顶长1.0~1.7厘米。单苞鲜重319~321克,单穗净重252~260克,单穗鲜粒重158~163克,千粒重316~322克,出籽率62.02%~63.0%,一级果穗率70%~85%。果穗筒型,籽粒黄白色,倒伏率8.39%,倒折率0.24%。直链淀粉含量1.8%~2.4%,果皮厚度测定值59.74~59.76微米,专家品质评分83.8~85.2分。抗病性接种鉴定高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田间调查高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17、2018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033.8公斤、1026.6公斤,比对照种粤彩糯2号分别增产12.02%、9.30%,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均为100%。2018年春参加省糯玉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029.1公斤,比对照种粤彩糯2号增产8.32%。

栽培技术要点:双行植,亩植3000-3300株,授粉后22天左右采收。

审定意见:粤花糯1号为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比对照种粤彩糯2号短1~2天。丰产性好,高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抗倒力中等。直链淀粉含量1.8%~2.4%,糯性较好,果皮薄,适口性良。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京科糯656

审定编号:粤审玉20190007

申请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育种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京糯6×京糯31

特征特性:糯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81~82天,与对照种粤彩糯2号相当。株高215~234厘米,穗位高67~86厘米,穗长19.9~20.7厘米,穗粗4.9厘米,秃顶长0.3~0.6厘米。单苞鲜重315~328克,单穗净重233~250克,单穗鲜粒重156~177克,千粒重303~342克,出籽率65.9%~69.2%,一级果穗率84%~87%。果穗锥型,籽粒白色,倒伏率4.33%,无倒折。直链淀粉含量2.5%~2.9%,果皮厚度测定值61.83~69.23微米,适口性评分86.8~88分,优于对照种粤彩糯2号。抗病性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田间调查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16、2017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059.7公斤、1069.8公斤,比对照种粤彩糯2号分别增产13.34%、15.9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分别为85.7%、100%。2017年春参加省糯玉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177.3公斤,比对照种粤彩糯2号增产16.76%

栽培技术要点:双行植,亩植3000-3300株,授粉后22天左右采收,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京科糯656为糯玉米单交种。生育期与对照种粤彩糯2号相当。丰产性好,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抗倒力中等。直链淀粉含量2.5%~2.9%,甜糯类型,糯性较好,果皮较薄,适口性优。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华夏16号

审定编号:粤审豆20190001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耐阴黑豆/华夏3号

特征特性:普通型夏大豆品种。晚熟,生育期103~107天,比对照种华夏9号迟10天。白花,棕毛,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椭圆叶。株高67.0~77.9厘米,主茎节数13.4~16.4个,分枝数4.2~5.5个,单株有效荚数82.3~82.8个,单株粒数169.8~173.4个,百粒重12.4~15.2克。完好荚率95.6%~96.1%,虫蚀荚率1.4%~2.2%,紫斑荚率0.6%~0.9%,褐斑荚率0.5%~1.1%。种皮黑色,椭圆粒。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粗蛋白质含量(干基)38.58%~39.18%,粗脂肪含量(干基)19.52%~20.28%,蛋脂总和(干基)58.10%~59.46%。人工接种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SC15和SC18均表现为中感。

产量表现:2017、2018年秋参试,平均亩产分别为165.9公斤、184.2公斤,比对照种华夏9号分别增产7.18%、4.84%。

栽培技术要点:(1)夏播6月中下旬~7月下旬;(2)采用点播或撒播,每穴保苗2-3株,亩保苗1.0万~1.2万株;(3)肥力低的地块重施底肥;(4)成熟及时收获、脱粒。(5)注意防治大豆黑潜蝇等虫害。

审定意见:华夏16号为普通型夏大豆品种,晚熟,生育期103~107天,比对照种华夏9号迟10天。丰产性较好,种皮黑色,中感大豆花叶病,抗倒力较强。适宜我省各地夏、秋季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大豆黑潜蝇等虫害。

 

品种名称:华夏17号

审定编号:粤审豆20190002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上海红皮/通00-419

特征特性:普通型夏大豆品种。早熟,生育期93~95天,比对照种华夏9号迟2天,2018年秋植比对照种华夏9号早4天。紫花,棕毛,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椭圆叶。株高41.7~53.9厘米,主茎节数10.1~11.5个,分枝数3.9~4.0个,单株有效荚数33.6~46.4个,单株粒数68.1~85.8个,百粒重27.1~29.2克。完好荚率96.2%~96.6%,虫蚀荚率0.7%~2.0%,紫斑荚率0.3%~1.1%,褐斑荚率0.5%~0.8%。种皮黑色,椭圆粒。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粗蛋白质含量(干基)43.30%~43.55%,粗脂肪含量(干基)18.98%~20.87%,蛋脂总和(干基)62.53%~64.17%。人工接种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SC15和SC18表现为中感。

产量表现:2017、2018年秋参试,平均亩产分别为153.6公斤、173.1公斤,比对照种华夏9号分别减产0.72%、1.48%。

栽培技术要点:(1)夏播6月中下旬~7月下旬;(2)采用点播或撒播,亩保苗1.2万~1.6万株;(3)肥力低的地块重施底肥;(4)成熟及时收获、脱粒。(5)注意防治大豆黑潜蝇等虫害。

审定意见:华夏17号为普通型夏大豆品种。早熟,生育期93~95天,与对照种华夏9号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籽粒较大,种皮黑色,抗倒力较强。适宜我省各地夏、秋季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大豆黑潜蝇等虫害。

 

品种名称:秀俊苦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01

申请者: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

育种者: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

品种来源:Y05-6215×Z04-1527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1天、秋季53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5天、秋季37天,全生育期春季106天、秋季90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18.1~18.4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9.7~20.4节。瓜呈长圆锥形,瓜皮绿色,条瘤为主、间有圆瘤。瓜长28.5~30.2厘米,横径6.02~6.05厘米,肉厚1.08~1.10厘米。单瓜重408.8~420.1克,单株产量1.67~1.99公斤,商品率93.4%~94.9%。感观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80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405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8克/100克,粗蛋白含量1.08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82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枯萎病和白粉病;田间表现耐热性强,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等均为中等。

产量表现:2017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为2086.6公斤,比对照种绿珠2号减产1.7%,减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657.7公斤,减产2.3%,减产未达显著标准。2018年春季复试,平均亩产2475.0公斤,比对照种金船52号增产1.4%,增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763.8公斤,增产18.4%,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1~3月,秋植7~8月,宜采用育苗移栽;(2)采用人字架或平架栽培,人字架600~800株/亩,平架200~400株/亩;(3)施足基肥,采收期及时追肥,保持肥水充足;(4)藤蔓长至80厘米时引蔓上架,并摘除主蔓1.0米以下侧蔓,及时采收;(5)注意防治枯萎病、白粉病、瓜实蝇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秀俊苦瓜为油绿类苦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1天、秋季53天,丰产性较好,品质良,感枯萎病、白粉病。适宜广东苦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早翠苦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02

申请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翠绿苦瓜×宝来2号苦瓜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1天、秋季53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4天、秋季37天,全生育期春季105天、秋季90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16.7~17.6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9.3~19.7节。瓜呈长圆锥形,瓜皮春季浅绿色、秋季绿色,条瘤为主、间有圆瘤。瓜长28.1~28.3厘米,横径5.90~6.04厘米,肉厚1.04~1.05厘米。单瓜重373.8~382.7克,单株产量1.69~1.96公斤,商品率93.1%~94.3%。感观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80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364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6克/100克,粗蛋白含量1.09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80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枯萎病,高感白粉病;田间表现耐热性强,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均为中等。

产量表现:2017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2061.8公斤,比对照种绿珠2号减产2.9%,减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607.1公斤,减产9.9%,减产达极显著标准。2018年春季复试,平均亩产2441.2公斤,与对照种金船52号相当;前期平均亩产751.1公斤,增产16.4%,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1月下旬~3月中旬育苗移栽,秋植7月下旬~8月中旬催芽直播;(2)采用高畦双行栽培,参考株行距50厘米×60厘米,亩用种量150~200克;(3)应施足基肥,采收期及时追肥,保持肥水充足;(4)摘除主蔓1.0米以下侧蔓,及时采收;(5)注意防治枯萎病、白粉病、瓜实蝇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早翠苦瓜为油绿类苦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1天、秋季53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品质良,感枯萎病、高感白粉病。适宜广东苦瓜产区春、秋季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粉病。

 

品种名称:美玉二号苦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03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CP92-7×M1107-B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2天、秋季54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3天、秋季36天,全生育期春季105天、秋季90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18.6~18.9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20.2~20.8节。瓜呈长圆锥形,瓜皮春季浅绿色、秋季绿色,圆瘤为主、间有条瘤。瓜长26.7~28.5厘米,横径6.38~6.53厘米,肉厚1.13~1.16厘米。单瓜重397.7~427.5克,单株产量1.66~1.89公斤,商品率93.3%~94.3%。感观品质鉴定为优、品质分85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380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3克/100克,粗蛋白含量1.08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97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高感枯萎病和感白粉病;田间表现耐热性强,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均为中等。

产量表现:2017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2044.0公斤,比对照种利农珍珠增产4.4%,增产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633.8公斤,增产5.3%,增产未达显著标准。2018年春季复试,平均亩产2317.6公斤,比对照种利农珍珠减产1.0%,减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630.5公斤,减产9.1%,减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珠三角地区适播期春植1~3月宜育苗移栽,秋植7月下旬~8月上旬;(2)用人字架或平架栽培,每亩定植600~800株;(3)应施足基肥,采收期及时追肥,保持肥水充足;(4)苗长40~50厘米时引蔓上架,摘除主蔓0.8米以下侧蔓,及时采收;(5)注意防治枯萎病、白粉病、瓜实蝇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美玉二号苦瓜为珍珠类苦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2天、秋季54天,品质优,产量与对照相当,高感枯萎病、感白粉病。适宜广东苦瓜产区春、秋季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枯萎病。

 

品种名称:俏绿珍珠苦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04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LCP90-11×M5-2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0天、秋季56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6天、秋季34天,全生育期春季105天、秋季90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16.3~16.5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7.8~18.0节。瓜呈长圆锥形,瓜皮绿色,圆瘤。瓜长27.9~30.6厘米,横径5.64~6.34厘米,肉厚1.11~1.12厘米。单瓜重355.0~442.3克,单株产量1.36~1.99公斤,商品率92.1%~93.0%。感观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83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432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3克/100克,粗蛋白含量1.04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89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枯萎病,高感白粉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旱性强,耐寒性、耐涝性中等。

产量表现:2018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2463.2公斤,比对照种利农珍珠增产5.2%,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831.5公斤,增产19.8%,增产达极显著标准。2018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2287.3公斤,比对照种碧珍1号增产21.8%,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812.9公斤,增产13.1%,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珠江三角洲地区适播期春植1~3月宜育苗移栽,秋植7月下旬~8月上旬;(2)用人字架或平架栽培,每亩定植600~800株;(3)应施足基肥,采收期及时追肥,保持肥水充足;(4)苗长40~50厘米时引蔓上架,摘除主蔓0.8米以下侧蔓,及时采收;(5)注意防治枯萎病、白粉病、瓜实蝇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俏绿珍珠苦瓜为珍珠类苦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0天、秋季56天,丰产性好,品质良,感枯萎病、高感白粉病。适宜广东苦瓜产区春、秋季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粉病。

 

品种名称:粤优5号丝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05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305A×DS237A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势强,分枝性春季强、秋季中等。从播种至始收春季58天、秋季50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9天、秋季35天,全生育期春季97天、秋季85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10.8~19.5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3.8~21.2节。瓜呈棍棒形,瓜色绿白。瓜长37.8~39.1厘米,横径4.99~5.15厘米。瓜外皮上花斑小而多,棱沟浅,棱色春季墨绿、秋季绿。单瓜重383.2~407.8克,单株产量1.36~1.79公斤。肉质脆,商品率92.7%~92.9%。感观品质鉴定结果为良、品质分82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61.7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7克/100克,粗蛋白含量1.03克/100克,粗纤维含量1.04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中抗枯萎病和疫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涝性和耐旱性等均为强,耐寒性中等。

产量表现:2017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1914.1公斤,比对照种粤优2号增产1.9%,增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592.4公斤,比对照种减产12.4%,减产达极显著标准。2018年春季复试,平均亩产2710.0公斤,比对照种粤优2号增产7.7%,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771.9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7.3%,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月~4月上旬育苗移栽,秋植7~8月直播或移栽;(2)选择前茬为非瓜类作物的田块种植,施足基肥,初花后开始追肥;(3)及时引蔓上架,摘除0.8米以下侧蔓,出现雌蕾方引蔓上架并开始追肥;(4)及时采收商品瓜,采收期要勤追肥,并注意保持土壤湿润;(5)注意防治霜霉病、美洲斑潜蝇和瓜实蝇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粤优5号丝瓜为大肉类有棱丝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58天、秋季50天,丰产性较好,品质良,中抗枯萎病和疫病。适宜广东丝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粤优6号丝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06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305A×DS264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势和分枝性强,从播种至始收春季58天、秋季52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9天、秋季32天,全生育期春季97天、秋季84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10.2~19.8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3.2~21.0节。瓜呈棍棒形,瓜色绿白。瓜长33.4~34.6厘米,横径5.28~5.53厘米。瓜外皮上花斑小而多,棱沟浅,棱色绿。单瓜重337.3~399.4克,单株产量1.04~1.64公斤。肉质脆,商品率92.1%~92.7%。感观品质鉴定结果为良,品质分84分,其中外观品质优,品质分86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62.7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4克/100克,粗蛋白含量1.02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98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中抗枯萎病,感疫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均为强。

产量表现:2018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2459.2公斤,比对照种粤优2号减产2.2%,减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648.5公斤,比对照种减产1.5%,减产未达显著标准。2018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1559.7公斤,比对照种粤优2号减产0.5%,减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700.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4.2%,增产未达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月~4月上旬育苗移栽,秋植7~8月直播或移栽;(2)选择前茬为非瓜类作物的田块种植,施足基肥,初花后开始追肥;(3)及时引蔓上架,摘除0.8米以下侧蔓,出现雌蕾方引蔓上架并开始追肥;(4)及时采收商品瓜,采收期要勤追肥,并注意保持土壤湿润;(5)注意防治疫病、霜霉病、美洲斑潜蝇和瓜实蝇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粤优6号丝瓜为大肉类有棱丝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58天、秋季52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品质优,中抗枯萎病、感疫病。适宜广东丝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吉宝1号节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07

申请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黑毛节瓜×绿丰节瓜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性中等。从播种至始收春季69天、秋季54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6天、秋季33天,全生育期春季105天、秋季87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9.4~10.9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0.2~11.7节。瓜呈圆筒形,瓜皮深绿色,无棱沟,花点春季中等大且数量较适中、秋季小而数量少,肉质致密。瓜长18.8~19.7厘米,横径7.58~7.69厘米,肉厚1.64~1.87厘米。单瓜重591.7~721.4克,单株产量2.19~2.40公斤,商品率94.1%~95.0%。感观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81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粗蛋白含量0.516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219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6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疫病、高感枯萎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均为强。

产量表现:2017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398.8公斤,比对照种玲珑节瓜增产14.6%,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2078.6公斤,增产24.5%,增产达极显著标准。2018年春季复试,平均亩产3876.8公斤,比对照种玲珑节瓜减产9.6%,减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1349.6公斤,减产12.7%,减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3月,秋植7~8月,育苗移栽;(2)采用每畦双行种植,行距0.3~0.4米;(3)施足基肥,每采摘2~3次果追肥1次;(4)及时整枝、引蔓和摘除多余侧蔓;(5)开花期如遇阴雨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6)注意防治枯萎病、疫病、蓟马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吉宝1号节瓜为七星类节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69天、秋季54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品质良,感疫病、高感枯萎病。适宜广东节瓜产区秋季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枯萎病。

 

品种名称:花玉女节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08

申请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甜宝节瓜×梅花节瓜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性中等。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0天、秋季56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6天、秋季35天,全生育期春季106天、秋季91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9.5~11.2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10.0~11.9节。瓜呈长圆筒形,瓜皮青绿色,无棱沟,花点稍大且数量相对较多、麻点明显,肉质致密。瓜长22.3~22.6厘米,横径6.94~7.18厘米,肉厚1.79~1.87厘米。单瓜重667.2~704.1克,单株产量1.84~2.45公斤,商品率95.7%~96.1%。感观品质鉴定为优、品质分85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粗蛋白含量0.496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212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0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中抗疫病和高感枯萎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均为强。

产量表现:2017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3652.6公斤,与对照种宝玉节瓜平产;前期平均亩产1679.9公斤,增产9.7%,增产达极显著标准。2018年春季复试,平均亩产3912.9公斤,比对照种玲珑节瓜减产6.6%,减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1518.9公斤,减产5.9%,减产未达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3月,秋植7~8月,育苗移栽;(2)采用每畦双行种植,行距0.3~0.4米;(3)施足基肥,每采摘2~3次果追肥1次;(4)及时整枝、引蔓和摘除多余侧蔓;(5)开花期如遇阴雨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6)注意防治枯萎病、疫病、蓟马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花玉女节瓜为江心类节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0天、秋季56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品质优,中抗疫病、高感枯萎病。适宜广东节瓜产区秋季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枯萎病。

 

品种名称:新秀3号节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09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A39×Y-7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性中等。从播种至始收春季68天、秋季57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7天、秋季33天,全生育期春季105天、秋季90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8.0~10.5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8.5~12.4节。瓜呈长圆筒形,瓜皮深绿色,无棱沟,花点中等大且数量较适中,肉质致密。瓜长21.1~21.5厘米,横径7.21~7.53厘米,肉厚1.57~1.89厘米。单瓜重609.9~652.5克,单株产量1.30~2.76公斤,商品率94.0%~94.8%。感观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80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粗蛋白含量0.418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180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9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疫病和枯萎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均为强。

产量表现:2018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657.9公斤,比对照种玲珑节瓜增产9.0%,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1916.8公斤,增产24.0%,增产达极显著标准。2018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2809.2公斤,比对照种玲珑节瓜增产6.4%,增产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1435.4公斤,增产23.1%,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广州地区适播期春植1月下旬~3月,秋植7~8月;(2)每畦双行种植,株距0.3~0.4米,亩用种量80~100克;(3)及时整枝、引蔓和摘除1.0米以下侧蔓;(4)开花期如遇阴雨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5)注意防治枯萎病、疫病、蓟马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新秀3号节瓜为七星类节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68天、秋季57天,丰产性好,品质良,感疫病和枯萎病。适宜广东节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新秀4号节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10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G1-4×7-A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性中等。从播种至始收春季69天、秋季57天,延续采收期春季37天、秋季32天,全生育期春季106天、秋季89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8.7~10.4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9.2~11.7节。瓜呈圆筒形,瓜皮深绿色,无棱沟,花点中等大且数量较适中,肉质致密。瓜长19.0~19.8厘米,横径7.24~7.30厘米,肉厚1.61~1.71厘米。单瓜重597.7~631.6克,单株产量1.56~3.18公斤,商品率91.0%~93.7%。感观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76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粗蛋白含量0.452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239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1克/100克。人工接种鉴定表现中抗疫病、感枯萎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均为强。

产量表现:2018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5514.6公斤,比对照种玲珑节瓜增产29.4%,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1746.2公斤,增产12.9%,增产达极显著标准。2018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3245.1公斤,比对照种玲珑节瓜增产22.9%,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1461.9公斤,增产25.4%,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1)广州地区适播期春植1月下旬~3月,秋植7~8月;(2)每畦双行种植,株距0.3~0.4米,亩用种量80~100克;(3)及时整枝、引蔓和摘除1.0米以下侧蔓;(4)开花期如遇阴雨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5)注意防治疫病、枯萎病、蓟马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新秀4号节瓜为七星类节瓜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69天、秋季57天,丰产性好,品质良,中抗疫病、感枯萎病。适宜广东节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福广38号菜豆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11

申请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和利农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以澄海当地农家品种汕芸8号菜豆为材料,经8代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常规菜豆品种,早中熟,从播种到初收春季约55天、秋季约50天,延续采收期春季约45天、秋季约40天。植株生长势较强,分枝性较强,荚形扁条形,荚色浅绿色,荚长19.3~20.5厘米,荚宽1.2~1.3厘米,荚厚1.0厘米,单荚粒数8.9粒,单荚重13.5~15.2克。品质优,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3%,膳食纤维含量1.42克/100克,蛋白质含量2.02克/100克。经苗期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抗枯萎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7年秋季和2018年春季在汕头、潮州、揭阳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秋季平均亩产2358.6公斤,比对照18号菜豆增产8.4%,增产达显著水平;春季平均亩产2465.7公斤,比对照增产8.3%,增产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播种期春植2~4月、秋植8月中旬~10月中旬,采用直播;(2)采用高畦双行种植,株距12~15厘米,亩用种量2.5~3公斤;(3)施足基肥,苗期控氮、控水,防止徒长;(4)注意防治锈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福广38号菜豆为常规菜豆品种。从播种到初收春季约55天、秋季约50天,丰产性、商品性好,品质优良,抗枯萎病。适宜广东春季种植。

 

品种名称:铁心冬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12

申请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和利农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自交系H38×自交系L25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冬瓜品种。中晚熟,从播种到初收春季约117天、秋季约98天,延续采收期春季约25天、秋季约20天。生长势强,分枝性强,第一雌花着生节位14~18节;瓜圆柱形,顶部钝圆,纵径66.5~70.5厘米、横径23.1~24.8厘米,成熟时瓜皮墨绿色,棱沟浅,瓜肉白色,肉厚6.5~6.7厘米,单瓜重15.8~17.9公斤。耐贮运、品质优。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3%,膳食纤维含量0.14克/100克,干物质含量4.06克/100克。经苗期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枯萎病、疫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7年秋季、2018年春季在汕头、潮州、揭阳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春季平均亩产6959.2公斤,比对照铁柱2号冬瓜增产9.6%,增产极显著;秋季平均亩产6608.4公斤,比对照铁柱2号冬瓜增产9.2%,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3月,秋植7~8月;(2)宜采用育苗移栽,亩用种量100~120克,株距50~60厘米;(3)施足基肥,坐果前适当控制肥水,开花期结果期结合中耕施重肥;(4)注意防治枯萎病、疫病、粉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铁心冬瓜为杂交一代品种。中晚熟,从播种到初收春季约117天、秋季约98天,瓜皮墨绿色,棱沟浅,单瓜重15.8~17.9公斤,丰产性好,耐贮运,品质优,感枯萎病、疫病。适宜广东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圆宝冬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13

申请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和利农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自交系H32×自交系L14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中早熟,从播种到初收春季约98天、秋季约87天,延续采收期春季约35天、秋季约30天。生长势强,分枝性中等,第一雌花着生节位14~15节;瓜扁圆形,纵径14~16厘米、横径15~17厘米,成熟时瓜皮青绿色,有蜡粉,棱沟浅,瓜肉白色,肉厚3.3~3.6厘米,单瓜重2.0~2.2公斤。耐贮运,品质优。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11.8毫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2.8%,膳食纤维0.12克/100克,干物质4.30克/100克。经苗期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枯萎病、疫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7年秋季、2018年春季在汕头、潮州、揭阳等地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春季平均亩产3579.5公斤,比对照墨宝冬瓜增产10.3%,增产极显著;秋季平均亩产3376.8公斤,比对照墨宝冬瓜增产14.9%,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1~3月,秋植7~8月,春植注意防寒;(2)宜采用育苗移栽,亩用种量80~100克,株距50~60厘米;(3)施足基肥,坐果前适当控制肥水,开花期结果期结合中耕施重肥;(4)注意防治枯萎病、疫病、粉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圆宝冬瓜为杂交一代品种。中早熟,从播种到初收春季约98天、秋季约87天,成熟时瓜皮青绿色,有蜡粉,棱沟浅,单瓜重2.0~2.2公斤,丰产性好,品质优,感枯萎病、疫病。适宜广东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甜蜜小南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14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科农蔬菜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小果-2×粤蜜08-127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早熟,从播种至初收春季约101天、秋季约83天。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雌花期集中,瓜扁圆形,瓜皮土黄有绿网纹;单瓜重约1.6公斤,肉黄色,瓜肉厚约2.8厘米;口感粉、味甜。理化品质检测结果:总糖含量3.6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9%,维生素C含量23.3毫克/100克。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秋季、2017年春季在广州、东莞、深圳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春季平均亩产1808.5公斤,比对照种成功南瓜增产33.21%;秋季平均亩产1466.8公斤,比对照种成功南瓜增产26.17%。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3月,秋植7月中下旬~8月中旬,宜采用育苗移栽;(2)双行种植,每穴保留2苗,株行距0.6米×1.8米;(3)施足基肥,伸蔓期和坐瓜期施2次追肥,生长前期保证肥水充足;(4)注意防治疫病、病毒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甜蜜小南瓜为杂交一代品种。早熟,播种至初收春季约101天、秋季约83天,瓜扁圆形、美观,瓜皮土黄有绿网纹,单瓜重约1.6公斤,丰产性好,品质优良。适宜广东南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粤蜜小南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15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科农蔬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小果-2×小果-1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早熟,从播种至初收春季约99天、秋季约83天。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雌花期集中,瓜扁圆形,有凸棱,瓜皮色为土黄带灰绿;单瓜重约1.8公斤,肉黄色,瓜肉厚约2.9厘米;口感粉、味甜;肌醇含量为26.03毫克/克干重,为富肌醇品种。理化品质检测结果,总糖含量3.2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1%,维生素C含量22.7毫克/100克。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秋季、2017年春季在广州、东莞、深圳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春季平均亩产1742.6公斤,比对照成功南瓜增产28.36%;秋季平均亩产1515.9公斤,比对照成功南瓜增产30.39%。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2~3月,秋植7下旬~8月中旬,宜采用育苗移栽;(2)双行种植,每穴保留2苗,株行距0.6米×1.8米;(3)施足基肥,伸蔓期和坐瓜期施2次追肥,生长前期保证肥水充足;(4)注意防治疫病、病毒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粤蜜小南瓜为杂交一代品种。早熟,播种至初收春季约99天、秋季约83天,瓜扁圆形、有凸棱,瓜皮色为土黄带灰绿,单瓜重约1.8公斤,丰产性好,品质优良,肌醇含量为26.03毫克/克干重,为富肌醇品种。适宜广东南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正源3号蒲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16

申请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1052×3042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早中熟,从播种到初收春季约65天、秋季约56天,延续采收期春季约42天、秋季约36天。植株生长势较强,分枝性强,瓜型灯泡形,瓜色翠绿,平均瓜长19.5厘米、横径8.5厘米,单瓜重0.62公斤。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碳水化合物含量3.6克/100克,蛋白质含量0.6克/100克,钙含量8.94毫克/100克,β-胡萝卜素含量84.5微克/100克。经苗期人工接种鉴定,高感白粉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7年春季和秋季在汕头、潮州、揭阳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春季平均亩产3218.1公斤,比对照和邦圆蒲蒲瓜增产13.7%,增产达显著水平;秋季平均亩产2805.5公斤,比对照增产10.4%,增产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12月下旬至翌年3月,秋植7月下旬至9月上旬;(2)施足基肥,定植株行距60~70厘米×140~150厘米;(3)及时搭架、引蔓、摘心,主蔓10叶时及时摘心,逐渐摘除基部10节以下侧蔓,侧蔓座果后再在其上部留2叶至3叶摘心;(4)及时采收,授粉后10天左右采收,每采收一次追肥1次;(5)注意防治白粉病、疫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正源3号蒲瓜为杂交一代品种。早中熟,潮汕地区从播种至初收春季65天、秋季56天,瓜型灯泡形,单瓜重0.62公斤,丰产性、商品性好,品质优,高感白粉病。适合广东春、秋季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白粉病。

 

品种名称:正源5号蒲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17

申请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自交系H1033×自交系3098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早熟,潮汕地区从播种至初收春季54天左右、秋季41天左右,延续采收期春季44天左右、秋季35天左右。植株生长势较强,分枝性强,瓜圆筒形,平均商品瓜瓜长23.0厘米,横径6.7厘米,单瓜重0.57公斤。皮色翠绿,肉质嫩滑,风味好。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碳水化合物含量3.3克/100克,蛋白质含量0.6克/100克,钙含量9.0毫克/100克,β-胡萝卜素含量84.0微克/100克。经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感白粉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7年春季和秋季在汕头、潮州、揭阳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春季平均亩产3289.8公斤,比对照早蒲2号蒲瓜增产8.9%,增产达显著水平;秋季平均亩产2902.6公斤,比对照增产9.8%,增产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12月下旬至翌年3月,秋植7月下旬至9月上旬;(2)施足基肥,定植株行距60~70厘米×140~150厘米;(3)及时搭架、引蔓、摘心,主蔓10叶时及时摘心,逐渐摘除基部10节以下侧蔓,侧蔓座果后再在其上部留2叶至3叶摘心;(4)及时采收,授粉后10天左右采收,每采收一次追肥1次;(5)注意防治白粉病、疫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正源5号蒲瓜为杂交一代品种。早熟,潮汕地区从播种至初收春季54天、秋季41天,瓜型圆筒形,单瓜重0.57公斤,丰产性、商品性好,品质优,感白粉病。适合广东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早佳蒲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18

申请者: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和利农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自交系H1044×自交系307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早中熟,从播种到初收春季约70天、秋季约62天,延续采收期春季约42天、秋季约36天。植株生长势较强,分枝性较强,瓜型灯泡形,瓜色翠绿,平均瓜长18.5~18.9厘米、横径10.2~10.8厘米,单瓜重661.7~685.3克,品质优。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维生素C含量1.87毫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膳食纤维含量0.16克/100克,蛋白质含量0.55克/100克。经苗期人工接种鉴定,表现感白粉病、疫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7年秋季、2018年春季在汕头、潮州、揭阳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秋季平均亩产2787.8公斤,比对照和邦圆蒲增产9.7%,增产达显著水平;春季平均亩产3146.8公斤,比对照和邦圆蒲增产8.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适播期春植12月下旬至翌年3月,秋植7月下旬至9月上旬;(2)施足基肥,定植株行距60~70厘米×140~150厘米;(3)及时搭架、引蔓、摘心,主蔓10叶时及时摘心,逐渐摘除基部10节以下侧蔓,侧蔓座果后再在其上部留2叶至3叶摘心;(4)及时采收,授粉后10天左右采收,每采收一次追肥1次;(5)注意防治白粉病、疫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早佳蒲瓜为杂交一代品种。早中熟,从播种到初收春季约70天、秋季约62天,瓜型灯泡形,瓜色翠绿,单瓜重661.7~685.3克,丰产性、商品性好,品质优良,感白粉病、疫病。适宜广东春、秋季种植。

 

品种名称:冬强芥蓝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19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顺宝芥蓝分离株L612-08×汕引-08芥蓝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中迟熟,冬季播种至初收60天。生长势强,株型直立,株高23.7厘米,开展度34.8厘米;叶片近圆形,深绿色,叶长17.4厘米,叶宽18.3厘米,叶柄长8.2厘米;主薹圆,薹长18.2厘米,薹粗2.1厘米,薹重132.0克。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60克/100克,可溶性糖含量1.53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83.30毫克/100克,蛋白质含量2.54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85克/100克。田间表现霜霉病、软腐病抗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冬季和2017年冬季在广州(白云区、花都区、南沙区)、深圳等4个点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2016年秋冬季平均亩产873.77公斤,比对照品种秋绿芥蓝增产47.5%,增产极显著;2017年秋冬季平均亩产817.91公斤,比对照增产46.0%,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广州地区适播期10~11月,育苗移栽;(2)施足基肥,定植后一般追肥2~3次;(3)合理密植,每亩直播用种量约300克、育苗用种量约100克,株行距为17厘米×25厘米;(4)菜薹高及叶片先端的“齐口花”时及时采收。(5)生产上注意轮作,综合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冬强芥蓝为杂交一代品种芥蓝品种。中迟熟,冬季播种至初收60天。叶片近圆形,深绿色,薹长18.2厘米,薹重132.0克,丰产性好,品质较优。适宜广东秋、冬季种植。

 

品种名称:秋宝芥蓝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20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美引-BC8×荷塘-18芥蓝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中熟,播种至初收57天。生长势强,株高21.6厘米、株幅31.6厘米。叶片近圆形,深绿色,叶长16.0厘米,宽15.7厘米,叶柄长7.9厘米。主薹高19.8厘米、粗1.8厘米,薹重100.0克。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70克/100克,可溶性糖含量1.92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96.90毫克/100克,蛋白质含量2.80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93克/100克。田间表现霜霉病、软腐病抗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冬季、2017年冬季在广州(白云区、花都区、南沙区)、深圳4个点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2016年冬季平均亩产647.0公斤,比对照品种顺宝芥蓝增产9.0%,增产显著;2017年冬季平均亩产632.8公斤,比对照增产13.0%,增产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广州地区适播期10~11月,育苗移栽;(2)施足基肥,定植后一般追肥2~3次;(3)合理密植,每亩直播用种量约300克、育苗用种量约100克,株行距为17厘米×25厘米;(4)菜薹高及叶片先端的“齐口花”时及时采收。(5)生产上注意轮作,综合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秋宝芥蓝为杂交一代芥蓝品种。中熟,播种至初收约57天。叶片近圆形,深绿色,薹长19.8厘米、薹重100.0克,丰产性较好,品质优。适宜广东秋、冬季种植。

 

品种名称:紫薹芥蓝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21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自交不亲和系L612-10×揭引-10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中迟熟,播种至初收59天。株高34.0厘米、株幅41.0厘米;叶片近圆形,深绿色,叶长21.0厘米,宽19.6厘米,叶柄长6.6厘米;主薹浅紫色,主薹高20.0厘米、粗1.9厘米,薹重143.0克。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30克/100克,可溶性糖含量1.72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89.60毫克/100克,蛋白质含量2.42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86克/100克。田间表现霜霉病、软腐病抗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冬季和2017年冬季在广州(白云区、花都区、南沙区)、深圳4个点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2016年冬季平均亩产720.4公斤,比对照品种顺宝芥蓝增产21.3%,增产显著;2017年冬季平均亩产735.4公斤,比对照增产31.3%,增产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广州地区适播期10~11月,育苗移栽;(2)施足基肥,定植后一般追肥2~3次;(3)合理密植,每亩直播用种量约300克、育苗用种量约100克,株行距为17厘米×25厘米;(4)菜薹高及叶片先端的“齐口花”时及时采收。(5)生产上注意轮作,综合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紫薹芥蓝为杂交一代芥蓝品种。中迟熟,播种至初收59天。主薹浅紫色,薹重143.0克,丰产性较好,品质较优。适宜广东秋、冬季种植。

 

品种名称:金宝芥蓝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22

申请者: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9粗-2-2A×标-1-1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迟熟,冬季播种至初收65天。生长势强,株型直立,株高30.3厘米、开展度38.8厘米;叶片近圆形,深绿色,叶长20.8厘米,叶宽20.3厘米,叶柄长7.4厘米,主薹高20.7厘米,主薹粗3.0厘米,主薹重155克。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20克/100克,可溶性糖含量1.69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69.10毫克/100克,蛋白质含量2.26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82克/100克。田间表现抗逆性和抗病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6年冬季、2017年冬季在广州(白云区、花都区、南沙区)、深圳等4个点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16年冬季平均亩产为1048.9公斤,比对照顺宝芥蓝增产76.7%,增产极显著;2017年冬季平均亩产为1173.1公斤,比对照增产109.4%,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平原地区适播期9~12月份,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2)每亩用种量100~200克,苗龄20~25天可移栽,株行距25厘米×25厘米;(3)施足基肥,定植后追肥2~3次;(4)菜薹长至与外叶平齐应及时采收。(5)注意防治小菜蛾、黄曲跳甲、霜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金宝芥蓝为杂交一代品种。迟熟,播种至初收65天。叶片近圆形,薹重155克,丰产性好,品质优。适宜广东种植秋、冬季种植。

 

品种名称:金盛芥蓝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90023

申请者: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者: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S6-3-2A×44尖-2-5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中迟熟,冬季播种至初收62天。生长势强,株型直立,株高33.5厘米,开展度38.5厘米;叶片近圆形,深绿色,叶长21.2厘米,叶宽19.4厘米,叶柄长7.3厘米,主薹高21.8厘米,主薹粗2.6厘米,主薹重136克。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80克/100克,可溶性糖含量1.69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86.30毫克/100克,蛋白质含量2.52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92克/100克。田间表现病毒病、霜霉病、黑腐病、软腐病抗性强。

产量表现:2016年冬季和2017年冬季在广州(白云区、花都区、南沙区)、深圳等4个点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16年冬季平均亩产883.8公斤,比对照顺宝芥蓝增产48.7%,增产极显著;2017年冬季平均亩产869.6公斤,比对照增产55.2%,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平原地区适播期9~12月份,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2)每亩用种量100~200克,苗龄20~25天可移栽,株行距25厘米×25厘米;(3)施足基肥,定植后追肥2-3次;(4)菜薹长至与外叶平齐应及时采收。(5)注意防治小菜蛾、黄曲跳甲、霜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金盛芥蓝为杂交一代品种。中迟熟,播种至初收62天。叶片近圆形,深绿色,薹重136克,丰产性好,品质优。适宜广东秋、冬季种植。

 

品种名称:旺元围柱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01

申请者: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育种者: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品种来源:以香满园围柱兰为亲本进行自交,经无菌播种,试管实生苗单株组培快繁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组培苗种植31个月的开花植株,平均株高51.0厘米。单个假鳞茎平均叶片数2枚,绿色,带状,先端渐尖,平均叶长35.3厘米、宽2.4厘米、厚1.5毫米。花葶绿色,平均长80.6厘米,单株平均花朵数24朵。花朵平均横径3.9厘米、纵径4.2厘米;萼片和花瓣中上部枣红色,基部深芽绿色、中上部具枣红色脉纹;萼片狭矩圆形,平均长2.4厘米,宽0.6厘米;花瓣倒披针形,平均长2.4厘米,宽0.5厘米;唇瓣3裂、边缘波纹状,中裂片边缘黄色、中间有多条紫色纵条纹,平均长2.0厘米、宽1.2厘米;侧裂片边缘淡月黄色、中间白色;盛花期6月,单花寿命28~35天,有香味。设施栽培条件下抗病性、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亲本自交授粉后的种子,经无菌播种经单株系培养,瓶苗移栽时采用泥炭土作基质;(2)种植1年后换盆时选用采用松树皮3份+泥炭土1份栽培;(3)适度控制棚内温度、湿度和光照,适宜生长适温为15~30℃,光照强度8000~10000lux,湿度70~80%;(4)出瓶移栽的小苗要以“薄肥勤施”为原则,每周喷施水溶性平衡肥花多多1号通用肥;(5)注意预防茎腐病和炭疽病,保持室内通风透气。

审定意见:旺元围柱兰属围柱兰盆花新品种。花葶绿色,萼片和花瓣中上部枣红色,基部深芽绿色、中上部具枣红色脉纹,唇瓣3裂、边缘波纹状,中裂片边缘黄色、中间有多条紫色纵条纹,单花寿命28~35天,有香味。与对照坦奔围柱兰相比,植株更高大,花朵更大,单支花朵数多12朵,花期长10.5天。适合广东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文菲兜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02

申请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育种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品种来源:文山兜兰V-1×菲律宾兜P-1

特征特性:组培苗种植32个月的开花植株,平均株高9.8厘米、株幅29.1厘米。叶片狭矩圆形,近革质,叶面浅绿色,有深绿色斑纹,叶背绿褐色,平均长16.5厘米、宽3.3厘米。花葶褐色,平均长9.8厘米,平均花朵数3朵;花朵平均横径7.2厘米、纵径7.6厘米;中萼片椭圆形、先端渐尖、黄色具紫褐色网状纹,平均长3.7厘米、宽2.5厘米;花瓣长椭圆形,黄色具紫褐色纵条纹;唇瓣盔状,黄绿色。主花期4~5月,单花寿命25~30天。设施栽培条件下抗病性、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无菌播种方式繁殖,播种11~12月组培苗出瓶后移植,瓶苗移栽时采用植金石与泥炭土作基质,按体积比1:1比例进行混合后装入盘中材料至2.7寸营养杯中,植后淋足水;(2)种植1年后换盆时选用植金石、泥炭土和碎树皮做栽培基质,按2:1:1比例混合后装入3.7寸营养杯中;(3)适度控制棚内温度、湿度和光照,兜兰适宜生长适温为15~30℃,光照强度8000~10000lux,湿度70~80%;(4)每周施1次3000~4000倍水溶性通用平衡液态肥;(5)注意预防茎腐病和炭疽病,保持室内通风透气。

审定意见:文菲兜兰属斑叶类兜兰盆花新品种。叶面浅绿色,有深绿色斑纹,叶背绿褐色,花葶近直立、浅褐色,中萼片椭圆形、先端渐尖、黄色具紫褐色网状纹,花瓣长椭圆形,黄色具紫褐色纵条纹,唇瓣盔状、黄绿色,单花寿命25~30天。与对照品种文山兜兰相比,生长势更强,年分蘖数增加2倍,单株开花数多2朵。适合广东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紫韵石斛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03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蓬皮杜石斛兰×红蝴蝶石斛兰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健壮。组培苗移栽种植3年的植株平均株高24.5厘米,叶色清绿,花梗长33.0厘米、直径2.8毫米,单枝花朵数5.9朵;花型圆整,花色深紫红,色调均匀,花朵横径6.8厘米、纵径6.5厘米。在广州地区平地温室栽培8月上旬始花,盛花期8~9月。温室栽培表现抗病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组织培养方式生产种苗、温室栽培;(2)以树皮、泥炭和细石为栽培基质,按1:1:1的比例混合种植;(3)营养生长期,夏天采用双层遮阴网覆盖,每隔7~14天灌施1次液肥,3~5天浇1次水;(4)从7月份开始,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当控水,增加光照;(5)开花期采用单层遮阴网,注意控制棚内光、温、湿度,每隔15~20天施1次液肥,5~7天浇1次水;(6)春季注意防治茎腐病和炭疽病的发生。

审定意见:紫韵石斛兰为中花型秋石斛类新品种。组培苗移栽种植3年的植株平均株高24.5厘米,花梗长33.0厘米,单枝花朵数5.9朵;花型圆整,花色深紫红,色调均匀,花朵横径6.8厘米、纵径6.5厘米。在广州地区平地温室栽培8月上旬始花,盛花期8~9月。与对照品种索尼亚石斛兰相比,花型更圆整,花色更鲜艳,花间距短23.3%。适宜广东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紫莹石斛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04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蓬皮杜石斛兰×泼墨石斛兰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健壮。组培苗种植3年的植株平均高21.2厘米,叶色清绿;花梗长31.1厘米、直径2.7毫米,单枝花朵数5.6朵;花型圆整,花色紫红,色调均匀,花横径6.8厘米、纵径6.3厘米。在广州地区平地温室栽培8月上旬始花,盛花期8~9月。温室栽培表现抗病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组织培养方式生产种苗、温室栽培;(2)以树皮、泥炭和细石为栽培基质,按1:1:1的比例混合种植;(3)营养生长期,夏天采用双层遮阴网覆盖,每隔7~14天灌施1次液肥,3~5天浇1次水;(4)从7月份开始,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当控水,增加光照;(5)开花期采用单层遮阴网,注意控制棚内光、温、湿度,每隔15~20天施1次液肥,5~7天浇1次水;(6)春季注意防治茎腐病和炭疽病的发生。

审定意见:紫莹石斛兰为中花型秋石斛类新品种。组培苗种植3年的植株平均高21.2厘米,花梗长31.1厘米,单枝花朵数5.6朵;花型圆整,花色紫红,色调均匀,花横径6.8厘米、纵径6.3厘米。在广州地区平地温室栽培8月上旬始花,盛花期8~9月。与对照品种索尼亚石斛兰相比,花型更圆整,花色更均匀,萼片宽25.0%。适宜广东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汕农拉菲蝴蝶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05

申请者: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蜡质黄花427×大红花0481-4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快,组培苗移栽种植18个月开花,花序平均长24.0厘米,花序梗褐色、长42.7厘米、直径0.6厘米,着花8.5朵。花色酒红,花朵横径10.1厘米、纵径8.2厘米,花朵间距约3.5厘米,整株观花期90~120天。温室栽培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水苔为栽培基质,以粗树皮或塑料泡沫粒垫杯底,温室内可常年栽培;(2)坚持“薄肥勤施”的原则,使用花多多液肥进行叶面喷施或浇灌,浇水宜在基质较为干燥时进行。(3)组培种苗种植适期为每年的3~6月,第二年8月中旬左右冷凉环境下催花;(4)营养生长期间注意防治镰刀菌病、白绢病、红蜘蛛等病虫害;花期注意防治灰霉病、蓟马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汕农拉菲蝴蝶兰为中大花型半蜡质红花系列蝴蝶兰品种。组培苗移栽种植18个月开花,花序平均长24.0厘米,花序梗褐色,花色酒红,花朵横径10.1厘米、纵径8.2厘米,整株观花期90~120天。与对照品种汕农红皇后蝴蝶兰相比,叶片长度减少37.7%,叶片宽度增加6.6%,花半蜡质、酒红色。适合广东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汕农星河蝴蝶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06

申请者: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0350-1×汕农星光蝴蝶兰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快,组培苗移栽种植18个月开花,花序平均长35.0厘米,花序梗深绿色、长43.6厘米、直径0.6厘米,着花10.5朵。花白色、具紫红色斑点,花朵横径11.0厘米、纵径9.0厘米,花朵间距约4.1厘米,整株观花期90~100天。温室栽培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水苔为栽培基质,以粗树皮或塑料泡沫粒垫杯底,温室内可常年栽培;(2)坚持“薄肥勤施”的原则,使用花多多液肥进行叶面喷施或浇灌,浇水宜在基质较为干燥时进行。(3)组培种苗种植适期为每年的3~6月,第二年8月中旬左右冷凉环境下催花;(4)营养生长期间注意防治镰刀菌病、白绢病、红蜘蛛等病虫害;花期注意防治灰霉病、蓟马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汕农星河蝴蝶兰为大花型豹纹花系列蝴蝶兰品种。组培苗移栽种植18个月开花,花序平均长35.0厘米,花白色、具紫红色斑点,花朵横径11.0厘米、纵径9.0厘米,整株观花期90~100天。与对照品种汕农星光蝴蝶兰相比,花朵数增加38.9%,花朵更圆整,斑点分布更均匀、颜色更鲜艳。适合广东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汕农粉冠军蝴蝶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07

申请者: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06-1×钜宝维多利亚蝴蝶兰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快,组培苗移栽种植18个月开花,花序平均长37.0厘米,花序梗深绿色、长51.0厘米、直径0.7厘米,着花11.1朵。花粉红色、具浅红线条、中央泛白,唇瓣深红色;花朵横径11.3厘米、纵径9.0厘米,花朵间距约4.7厘米;整株观花期90~120天。温室栽培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水苔为栽培基质,以粗树皮或塑料泡沫粒垫杯底,温室内可常年栽培;(2)坚持“薄肥勤施”的原则,使用花多多液肥进行叶面喷施或浇灌,浇水宜在基质较为干燥时进行。(3)组培种苗种植适期为每年的3~6月,第二年8月中旬左右冷凉环境下催花;(4)营养生长期间注意防治镰刀菌病、白绢病、红蜘蛛等病虫害;花期注意防治灰霉病、蓟马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汕农粉冠军蝴蝶兰为大红花系列蝴蝶兰新品种。组培苗移栽种植18个月开花,花序平均长37.0厘米,花粉红色、具浅红线条、中央泛白,唇瓣深红色,花朵横径11.3厘米、纵径9.0厘米,整株观花期90~120天。与对照品种日本姑娘蝴蝶兰相比,花色更红,花朵数增加47.6%,花序排列更整齐,始花期早10天左右,适合广东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汕农小粉蝶蝴蝶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08

申请者: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甜草莓蝴蝶兰×0590-1

特征特性:组培苗移栽种植18个月开花,花序平均长14.0厘米,花序梗褐色、长30.6厘米、直径0.5厘米,有侧枝,着花26.0朵。花粉红色有暗纹,唇红色,花朵横径6.5厘米、纵径5.0厘米,花朵间距2.3厘米,整株观花期75~90天。温室栽培表现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水苔为栽培基质,以粗树皮或塑料泡沫粒垫杯底,温室内可常年栽培;(2)坚持“薄肥勤施”的原则,使用花多多液肥进行叶面喷施或浇灌,浇水宜在基质较为干燥时进行。(3)组培种苗种植适期为每年的3~6月,第二年8月中旬左右冷凉环境下催花;(4)营养生长期间注意防治镰刀菌病、白绢病、红蜘蛛等病虫害;花期注意防治灰霉病、蓟马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汕农小粉蝶蝴蝶兰为小花型红花系列蝴蝶兰品种。花序平均长14.0厘米,花粉红色有暗纹,唇红色,花朵横径6.5厘米、纵径5.0厘米,整株观花期75~90天。与对照品种甜草莓蝴蝶兰相比,花朵横径增加8.9%,花朵间距减少21.0%,花朵排列更紧密。适合广东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迷你象蝴蝶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09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2010年以小飞象蝴蝶兰为亲本进行自交,经单株选择、组培扩繁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健壮,叶片厚实。组培苗移栽种植18个月后高山催花,开花植株平均花枝长15.4厘米、花梗直径3.4毫米,单株花梗数1.5枝,单枝花朵数14.8朵;花型圆整,花色紫红,花瓣具紫红色脉纹,花横径3.4厘米、纵径3.0厘米。在广州地区平地温室栽培2月下旬始花,花期长2~3个月,抗病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组培快繁技术繁殖种苗,在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壮苗培养,组培苗3~5月出瓶移植;(2)注意控制好温室温度:苗期保持在20℃~30℃,抽梗期20℃~28℃,开花期18℃~28℃;(3)种植过程中相对湿度保持在70%~85%;(4)成熟大苗在8月中下旬移至高海拔山区催花,9月抽出花芽,11月上旬移至平地温室培育;(5)注意防治软腐病、疫病及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迷你象蝴蝶兰为迷你型紫红花系列蝴蝶兰新品种。组培苗种植18个月的开花植株平均花枝长15.4厘米,花型圆整,花色紫红,花瓣具紫红色脉纹,花横径3.4厘米、纵径3.0厘米,花期长2~3个月。与对照品种小飞象蝴蝶兰相比,植株小巧,花枝矮48.5%,花横径小12.8%,花色更艳。适合广东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如玉蝴蝶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10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2010年以小飞象蝴蝶兰为亲本进行自交,经单株选择、组培扩繁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健壮,叶片厚实。组培苗移栽种植18个月后高山催花,开花植株平均花枝长30.0厘米、花梗直径4.2毫米,单株3梗率65.3%,单枝花朵数15.1朵;花型圆整,花色浅紫红,花瓣具紫红色脉纹,花横径3.8厘米、纵径3.4厘米。在广州地区平地温室栽培2月上旬始花,花期长2-3个月,抗病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组培快繁技术繁殖种苗,在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壮苗培养,组培苗3~5月出瓶移植;(2)注意控制好温室温度:苗期保持在20℃~30℃,抽梗期20℃~28℃,开花期18℃~28℃;(3)种植过程中相对湿度保持在70%~85%;(4)成熟大苗在8月中下旬移至高海拔山区催花,9月抽出花芽,11月上旬移至平地温室培育;(5)注意防治软腐病、疫病及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如玉蝴蝶兰为迷你型紫红花系列蝴蝶兰新品种。组培苗种植18个月的开花植株平均花枝长30.0厘米,单枝花朵数15.1朵,花型圆整,花色浅紫红,花瓣具紫红色脉纹,花横径3.8厘米、纵径3.4厘米,花期长2~3个月。与对照品种小飞象蝴蝶兰相比,单株花梗数多62.5%、花朵数多48.7%,花期早20天。适合广东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金色年华蝴蝶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11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沙拉金蝴蝶兰×红霞蝴蝶兰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健壮,叶片厚实。组培苗移栽种植18个月后高山催花,开花植株平均花枝长38.2厘米、花梗直径4.8毫米,花枝有分枝、着花16.2朵;花型圆整,花被厚实、深紫红具黄色镶边,花横径5.8厘米、纵径5.1厘米。在广州地区平地温室栽培2月中旬始花,花期长2~3个月,抗病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组培快繁技术繁殖种苗,在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壮苗培养,组培苗3~5月出瓶移植;(2)注意控制好温室温度:苗期保持在20℃~30℃,抽梗期20℃~28℃,开花期18℃~28℃;(3)种植过程中相对湿度保持在70%~85%;(4)成熟大苗在8月中下旬移至高海拔山区催花,9月抽出花芽,11月上旬移至平地温室培育;(5)注意防治软腐病、疫病及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金色年华蝴蝶兰为小花型红花系列蝴蝶兰新品种。组培苗种植18个月的开花植株平均花枝长38.2厘米,花枝有分枝、着花16.2朵;花型圆整,花被厚实、深紫红具黄色镶边,花横径5.8厘米、纵径5.1厘米,花期长2~3个月。与对照品种夕阳红蝴蝶兰相比,花被更厚实,花色更紫红,花朵数增加22.7%,花期提早20天。适合广东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迎春素墨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12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广东远东国兰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从原产广西的野生墨兰中选出绿花变异株,经驯化和分株繁殖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健壮,生长势好。平均株高22.5厘米;叶片剑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片数3.4片,叶长39.5厘米、宽2.3厘米;花葶直立、出架,高54.5厘米、直径0.4厘米;总状花序,每葶着花7.0朵;花横径5.4厘米,萼片长3.6厘米、宽0.6厘米,花瓣长3.0厘米、宽0.7厘米,清香;花色黄绿。广州简易设施栽培12月下旬始花,花期15-20天。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分株法繁殖,移栽时将根理直,把1:1混合的石子和花生壳填实使假鳞茎顶端与土面齐,栽后浇透定根水,换盆分株时间为每年4~8月,错开花芽生长期;(2)生长初期7~8天施1次薄肥,营养生长期施肥间隔为一周左右;(3)适宜生长环境以冬季3~7℃,夏季25~30℃为宜,高温酷暑需遮阴,以免造成叶片“烧边”或焦尖。(4)注意防治炭疽病、软腐病、病毒病和蚧壳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迎春素墨兰为黄绿色素心花墨兰新品种。平均株高22.5厘米,叶片剑形,叶色深绿,总状花序,花葶直立,每葶着花7.0朵,花色黄绿,清香,花横径5.4厘米,花期15~20天。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与对照品种企剑白墨墨兰相比,株高矮17.5厘米,叶姿半垂,花期提早两个月。适合广东简易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摩耶紫玉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13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达摩墨兰-1×文引1号兔耳兰

特征特性:株型紧凑。高12厘米左右的组培杯苗种植20个月的开花植株,平均株高26.2厘米、株幅31.7厘米;成熟假鳞茎着生叶片3.2枚,叶片倒披针形、半直立、浅绿色;叶长37.1厘米、宽3.0厘米;花序长40.3厘米,花序梗浅紫红色、直径4.0毫米,平均花朵数8.9朵,花浅紫红色、有香气,花横径4.7厘米、纵径4.9厘米。在广州地区设施栽培下,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始花,花序观赏期30天左右,抗逆性和适应性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种苗;(2)栽培基质为粗树皮、花生壳和小石子的混合基质(4∶1∶1);(3)简易设施栽培,每亩放置8000左右,4月和9月各施1次长效肥,干透浇水,光照控制在20000Lux左右;(4)生产盆花的,7月份适当控水,减少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加光照;(5)注意防治炭疽病、烟煤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摩耶紫玉兰为兰属种间杂交紫红花系列品种。叶片浅绿色、表面有皱褶,花序梗浅紫红色,花浅紫红色、有香气。在广州地区简易设施栽培下,12月下旬至1月上中旬始花,观赏期3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玉彤兰相比,叶片增宽50%、有皱褶,花朵增多23.6%,花期迟15天。适宜广东简易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桃花仙子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14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品种来源:金嘴墨兰×文引1号兔耳兰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旺盛。高12厘米左右的组培杯苗种植20个月的开花植株,平均株高31.5厘米、株幅33.8厘米;成熟假鳞茎着生叶片4.1枚,叶片倒披针形、半直立、绿色,叶长39.6厘米、宽2.1厘米;花序长37.9厘米,花序梗浅紫红色、直径3.2毫米,花朵数5.9朵,花横径5.2厘米、纵径5.5厘米,花桃红色、有香气。在广州地区设施栽培下,12月下旬至1月上中旬始花,花序观赏期30天左右,抗逆性和适应性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种苗;(2)栽培基质为粗树皮、花生壳和小石子的混合基质(4∶1∶1);(3)简易设施栽培,每亩放置8000左右,4月和9月各施1次长效肥,干透浇水,光照控制在20000Lux左右;(4)生产盆花的,7月份适当控水,减少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加光照;(5)注意防治炭疽病、烟煤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桃花仙子兰为兰属种间杂交紫红花系列品种。叶片倒披针形,花序梗浅紫红色,花桃红色、有香气。在广州地区简易设施栽培下,12月下旬至1月上中旬始花,赏期3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玉彤兰相比,植株增高22.1%,叶长增长19.3%,花瓣增宽10.3%,花期迟20天。适宜广东简易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宫粉佳人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15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小香墨兰×红霞大花蕙兰

特征特性:植株紧凑。组培杯苗(高13厘米左右)种植26个月的开花植株,平均株高43.0厘米、株幅42.5厘米;成熟假鳞茎叶片数7.4枚,叶片剑形、绿色,叶姿半直立,叶长52.6厘米、宽1.7厘米;花序长50.8厘米,花序梗灰紫色、直径5.5毫米,花9.9朵,花色粉紫,有香气,花朵横径6.9厘米、纵径6.2厘米。在广州地区简易设施栽培下,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始花,观花期50天左右,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种苗;(2)栽培基质为粗树皮、花生壳和小石子的混合基质(4∶1∶1);(3)简易设施栽培,每亩放置7000左右,4月和9月各施1次平衡长效肥,干透浇水,光照控制在20000Lux左右;(4)生产盆花的,7月份适当控水,减少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加光照;(5)注意防治炭疽病、茎腐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宫粉佳人兰为粉紫色花系列杂交兰新品种。叶片剑形,花序梗灰紫色,花粉紫色、有香气。在广州地区简易设施栽培下,12月下旬至1月上中旬始花,观赏期5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金童兰相比,植株矮28.6%,叶片短25.3%、窄29.2%,花色粉紫,花期早20天。适宜广东简易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君泓公主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16

申请者:英德君泓兰花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英德君泓兰花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小香墨兰×水蜜桃大花蕙兰

特征特性:植株紧凑,组培杯苗(高13厘米左右)种植26个月的开花植株,平均株高53.1厘米、株幅45.7厘米;成熟假鳞茎叶片数7.3枚,叶片剑形、绿色,叶姿直立,叶长61.4厘米、宽1.7厘米;花序长49.7厘米,花序梗灰紫色、直径6.0毫米,花10.2朵,花浅紫色,有香气,花朵横径6.1厘米、纵径6.8厘米。在广州地区简易设施栽培下,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上旬始花,观花期50天左右,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种苗;(2)栽培基质为粗树皮、花生壳和小石子的混合基质(4∶1∶1);(3)简易设施栽培,每亩放置6000左右,4月和9月各施1次平衡长效肥,干透浇水,光照控制在20000Lux左右;(4)生产盆花的,7月份适当控水,减少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加光照;(5)注意防治炭疽病、茎腐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君泓公主兰为浅紫色花系列杂交兰新品种。叶片剑形,花序梗灰紫色,花浅紫色、有香气。在广州地区简易设施栽培下,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上旬始花,观赏期5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金童兰相比,叶片短12.8%、窄29.2%、更挺立、花纵径大11.5%,始花期早30天。适宜广东简易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银爪金童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17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英德君泓兰花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以金童兰为材料,经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选择、组培快繁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较旺盛,组培杯苗(高13厘米左右)种植26个月的开花植株,平均株高56.6厘米、株幅68.8厘米;成熟假鳞茎叶片数6.7枚,叶片剑形、绿色,叶姿半直立,叶长67.0厘米、宽1.8厘米;花序长51.7厘米,花序梗灰绿色、直径6.3毫米,花8.2朵,花黄绿色,有香气,花朵横径7.2厘米、纵径6.5厘米。在广州地区简易设施栽培下,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始花,观花期50天左右,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种苗;(2)栽培基质为粗树皮、花生壳和小石子的混合基质(4∶1∶1);(3)简易设施栽培,每亩放置6000左右,4月和9月各施1次平衡长效肥,干透浇水,光照控制在20000Lux左右;(4)生产盆花的,7月份适当控水,减少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加光照;(5)注意防治炭疽病、茎腐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银爪金童兰为黄绿色花系列杂交兰新品种。叶片剑形,花序梗灰绿色,花黄绿色、有香气。在广州地区简易设施栽培下,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始花,观赏期50天左右,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与对照品种金童兰相比,叶片窄25.0%、具有银色爪艺。适宜广东简易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粉黛姜花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18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白姜花×金姜花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旺盛,平均株高90.9厘米,平均假茎长72.7厘米,直径16.5毫米。单枝假茎叶片数13.9片,叶片披针形,平均长30.3厘米、宽5.6厘米。花序平均长14.2厘米、宽11.9厘米;单花序平均苞片数15.8个,苞片长4.4厘米,卷筒状,排列分离,每个苞片内4~5朵小花;花冠裂片平均长3.1厘米,橙黄色;侧生退化雄蕊平均长3.3厘米、宽1.7厘米,浅橙色,基部渐红;唇瓣平均长3.3厘米、宽3.8厘米,先端开裂深1.7厘米,浅橙色,心部橙红色;花丝与花药均为橙红色。花具有香气。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方便作业的地块做畦,畦宽1米,高30厘米,每畦种植2列,株距30厘米;(2)以带两个以上饱满芽的健硕根茎为繁殖材料,浸泡消毒半小时后晾干种植;(3)定植之前施有机肥料,生长前期追肥促进分蘖及假茎的生长,花芽分化及花期再追肥,确保肥水充足;(4)冬季生长停滞期将地上枯萎的花茎及其他生长稀疏的假茎刈割以促进第二年芽的萌发;(5)注意防治姜瘟病。

审定意见:粉黛姜花为橙红色系姜花新品种。穗状花序顶生,花橙红色,栀子花香,花冠管淡黄色,唇瓣主色浅橙色,心部橙红色,花丝橙红色。与对照品种金姜花相比,植株变矮31.2%,株型更紧凑,花朵横径增大55.6%,花色更红。适宜广东中南部地区露地种植。

 

品种名称:晨光姜花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19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白姜花×金姜花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旺盛,平均株高130.6厘米,平均假茎长106.2厘米,直径19.1毫米。单枝假茎叶片数14.5片,叶片披针形,平均长46.1厘米、宽8.7厘米。花序平均长23.6厘米、宽14.9厘米;单花序平均苞片数33.7个,苞片长4.8厘米,卷筒状,排列分离,每个苞片内4~5朵小花;花冠裂片平均长3.6厘米,橙黄色;侧生退化雄蕊平均长3.1厘米、宽1.8厘米,浅橙色,基部颜色渐深;唇瓣平均长3.0厘米、宽3.4厘米,先端开裂深1.4厘米,浅橙色,心部橙色;花丝与花药均为橙色。花具有香气。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方便作业的地块做畦,畦宽1米,高30厘米,每畦种植2列,株距30厘米;(2)以带两个以上饱满芽的健硕根茎为繁殖材料,浸泡消毒半小时后晾干种植;(3)定植之前施有机肥料,生长前期追肥促进分蘖及假茎的生长,花芽分化及花期再追肥,确保肥水充足;(4)冬季生长停滞期将地上枯萎的花茎及其他生长稀疏的假茎刈割以促进第二年芽的萌发;(5)注意防治姜瘟病。

审定意见:晨光姜花为橙黄色系姜花新品种。穗状花序顶生,花橙黄色,栀子花香,花冠管浅黄色,唇瓣主色浅橙色,心部橙色,花丝橙色。与对照品种金姜花相比,假茎增粗13.0%,花朵横径增大19.2%,香气更浓。适宜广东中南部地区露地种植。

 

品种名称:玉玲珑姜荷花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20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白雪公主姜荷花×清迈粉姜荷花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旺盛,平均株高60.5厘米、株幅44.5厘米。叶片椭圆形,平均长25.7厘米、宽5.4厘米;花葶平均长45.3厘米、直径5.6毫米,具叶4.6片;花序平均长15.6厘米、宽10.6厘米,苞片平均21.1个,其中不育苞片10.4个,浅粉色,平均长6.9厘米、宽4.2厘米;可育苞片绿色,每苞片平均小花数3.5个;小花白色,唇瓣紫色。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分球的方式繁殖,选择一个带三个贮藏根以上的当年生成熟种球为繁殖材料,经浸泡消毒后在阴凉处晾干后种植;(2)畦宽40~50厘米,每畦种3行,每穴种一个球,株距15~20厘米,覆土2~3厘米;(3)3月份将种球置于30℃及适度保湿条件下催芽一个月后种植;(4)种植时要浇透水,定植初期和花期需要保持充足水分,同时也需要防止积水;(5)注意防治枯萎病。

审定意见:玉玲珑姜荷花为粉红色系姜荷花新品种。花葶长45.3厘米,不育苞片浅粉色,可育苞片绿色,小花白色,唇瓣紫色。与对照品种白雪公主姜荷花相比,植株增高35.0%,花葶增长60.1%,不育苞片增宽16.7%,花形更紧凑,花色更鲜艳。适宜广东中南部地区露地种植。

 

品种名称:绿公主蔓绿绒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21

申请者:佛山市三水阳特园艺有限公司

育种者:佛山市三水阳特园艺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鸿运金钻蔓绿绒为材料,通过无性系变异筛选和组培扩繁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较强,组培苗出瓶栽培5个月,平均株高23.1厘米、株幅21.0厘米;叶15.5片、互生、叶片椭圆形、长11.6厘米、宽5.8厘米、叶缘白色(145B),叶正面绿色(N137A),叶背面绿色(144A)带有部分红色,叶柄长8.0厘米、粗4.4毫米、基部边缘无红线。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筛选整齐一致的种苗,每盆种1株;(2)上盆后浇灌清水作为定根水,之后平均每7天浇灌一次20-20-20肥水溶液;(3)上盆两个月后对苗进行分稀操作;(4)控制遮光率70~75%,湿度70~90%,温度20~30℃;每周淋1~2次清水;(5)每月分别喷洒1~2次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2次;喷施40%氧化乐果乳油防治菜蛾、蚜虫、菜青虫和蜗牛。

审定意见:绿公主蔓绿绒为小型蔓绿绒盆栽品种。叶缘白色,叶正面绿色,叶背面绿色带有部分红色,基部边缘无红线。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与对照品种泰国金钻蔓绿绒相比,株型更紧凑,叶片更小,叶片数增加4.7片。适宜广东中南部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小苹果蔓绿绒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22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佛山市三水阳特园艺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以鸿运金钻蔓绿绒为材料,通过无性系变异筛选和组培扩繁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较强,组培苗出瓶栽培5个月,平均株高25.6厘米、株幅25.4厘米;叶11.8片、互生、叶片椭圆形、长13.8厘米、宽7.3厘米、叶缘白色(145B),叶正面绿色(N137A),叶背面绿色(144A)带有部分红色,叶柄长9.3厘米、粗4.6毫米。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筛选整齐一致的种苗,每盆种1株;(2)上盆后浇灌清水作为定根水,之后平均每7天浇灌一次20-20-20肥水溶液;(3)上盆两个月后对苗进行分稀操作;(4)控制遮光率70~75%,湿度70~90%,温度20~30℃;每周淋1~2次清水;(5)每月分别喷洒1~2次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2次;喷施40%氧化乐果乳油防治菜蛾、蚜虫、菜青虫和蜗牛。

审定意见:小苹果蔓绿绒为小型蔓绿绒盆栽品种。叶缘白色,叶正面绿色,叶背面绿色带有部分红色。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与对照品种泰国金钻蔓绿绒相比,株型更紧凑,叶片长度短20.1%,叶柄基部边缘有红线。适宜广东中南部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红霞非洲菊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23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粉秀非洲菊×革命紫非洲菊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旺盛。平均株高27.4厘米,株幅50.8厘米。叶片羽状浅裂,平均长33.5厘米、宽14.2厘米,叶柄长11.4厘米。平均花梗长47.5厘米、粗0.6厘米;花型半重瓣,平均直径11.2厘米;外轮舌状花红色,平均长5.4厘米、宽0.8厘米、长宽比6.8,先端与总苞顶端的相对位置平展;花心黄绿色,平均直径3.0厘米。切花瓶插寿命约13天,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花托为外植体进行组培繁殖;(2)防止连作,选用沙质微酸壤土种植,深耕翻土30~40厘米,施足基肥;(3)周年均可种植,种苗4~5片真叶时定植,株距30厘米,每平方米定植9~10株;(4)定植后用70%的遮阳网覆盖7~10天,每隔7天施1次水溶性肥料;(5)种植2个月后,植株开始现蕾时适当遮荫,及时清除枯叶和部分老叶;(6)注意防治蓟马危害。

审定意见:红霞非洲菊为中花型红色窄瓣系切花新品种。花型半重瓣,外轮舌状花亮红色,花心黄绿色,瓶插寿命约13天。与对照品种云南红非洲菊相比,外轮舌状花长宽比增加70.0%,内层舌状花集中分布范围增大66.7%,花型更平展,重瓣性更好,花色更亮丽。适宜广东中南部地区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辉煌非洲菊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24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粉玉非洲菊×高山非洲菊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旺盛。平均株高33.5厘米,株幅40.5厘米。叶片羽状浅裂,平均长30.5厘米、宽9.4厘米,叶柄长6.5厘米。平均花梗长41.1厘米、粗0.9厘米;花型半重瓣,平均直径8.3厘米;外轮舌状花黄色,平均长3.7厘米、宽1.1厘米、长宽比3.4;花心黄绿色,平均直径2.2厘米。单花序寿命约27天,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以花托为外植体进行组培繁殖;(2)要求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土地,选用沙质微酸壤土种植,种植前深耕翻土30~40厘米,施足基肥;(3)周年均可种植,种苗4~5片真叶时定植,株距30厘米,每平方米定植9~10株;(4)定植后每隔两周施1次水溶性肥料,及时清除枯叶和部分老叶;(5)注意防治蓟马危害。

审定意见:辉煌非洲菊为中花型黄色宽瓣系新品种,花型半重瓣,外轮舌状花黄色,花心黄绿色,单花序寿命约27天。与对照品种太阳风暴非洲菊相比,植株生长更茂盛,株型更紧凑,花序梗增粗45.0%、缩短30.1%,花朵数增加11.8%,单花序观赏期增加14.5%。适宜广东中南部地区露地栽培。

 

品种名称:银如意粗肋草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25

申请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花卉研究中心

育种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花卉研究中心、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厚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从如意粗肋草栽培群体中选择芽变单株,经扦插扩繁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较旺盛,单株种植30个月并经两次打顶,平均株高29.5厘米、冠幅44.4厘米;叶片革质、有光泽,近圆形,平均长12.8厘米、宽8.3厘米;叶面主色白色,在中部成片状分布,有墨绿色和黄绿色斑块,中肋绿色。肉穗花序白色,总苞片绿色。设施栽培下,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生产栽培需要遮荫塑料大棚,光照要求18000~32000Lux;(2)采用扦插方式生产种苗,生产中采用具顶芽插穗直接定植;定植初期,要保水遮光,控制好棚内温光湿度;(3)日常水分管理遵循间干间湿原则,宜干不宜湿;(4)采用基质栽培方式;(5)高氮高钾液肥灌施。

审定意见:银如意粗肋草为白绿色系粗肋草新品种。叶片革质、有光泽,叶面主色白色,有墨绿色和黄绿色斑块,中肋绿色。与对照品种绿翡翠粗肋草相比,植株增高12.6%、叶片增宽50.9%、长宽比减小37.5%,叶片更圆整,中肋绿色,白色面积更大。适宜广东中南部地区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翠如意粗肋草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26

申请者: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从如意粗肋草栽培群体中选择芽变单株,经扦插扩繁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较旺盛,单株种植30个月并经两次打顶,平均株高29.8厘米、冠幅50.8厘米;叶片革质、有光泽、近圆形,平均长14.0厘米、宽9.0厘米;叶面主色绿色,散布较大的粉红色和较小的黄绿色斑块,中肋褐色。肉穗花序白色,总苞片绿色。设施栽培下,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生产栽培需要遮荫塑料大棚,光照要求18000~32000Lux;(2)采用扦插方式生产种苗,生产中采用具顶芽插穗直接定植;定植初期,要保水遮光,控制好棚内温、光、湿度;(3)日常水分管理遵循间干间湿原则,宜干不宜湿;(4)采用基质栽培方式;(5)高氮高钾液肥灌施。

审定意见:翠如意粗肋草为彩叶系粗肋草新品种。叶片革质、有光泽,叶面主色墨绿色,散布较大的粉红色和较小的黄绿色斑块,中肋褐色。与对照品种红斑粗肋草相比,植株增高20.2%、冠幅增大20.0%、分蘖数增加76.4%、叶片增宽40.6%,叶片更圆整,叶色更光亮。适宜广东中南部地区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广花红粗肋草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27

申请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育种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从如意粗肋草组培变异中选择单株,经组培扩繁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株型紧凑,设施栽培480天的植株平均株高为17.6厘米、冠幅30.2厘米。叶片近阔卵形,平均长11.4厘米、宽8.0厘米。叶片主色为红色,有不规则黄绿色斑块,叶缘深绿色;佛焰苞绿色,肉穗花序白色。设施栽培条件下,抗病性、抗逆性较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组培苗高3~5厘米进行出瓶移栽,种植初期要保水遮光,控制好温度、光照、湿度;(2)抽新叶后施用全水溶性平衡肥,保证肥水充足;(3)穴盘苗高8~10厘米时单株移栽至直径9厘米的营养杯中,基质采用10~30毫米的泥炭,并混入10%的珍珠岩;(4)株高12~14厘米高时移至直径12厘米或更大的塑料盆种植至成品,每盆种植大小一致的3~4株苗,基质采用20~40毫米的泥炭,并混入10%的珍珠岩,适当添加经过处理的椰块以保水透气。

审定意见:广花红粗肋草为红色系列中小型粗肋草新品种。叶片近阔卵形,主色为红色,有不规则黄绿色斑块,叶缘深绿色,佛焰苞绿色,肉穗花序白色。与对照如意粗肋草相比,叶片更圆整、长度减少11.6%、宽度增加11.1%,红色面积占比更大。适宜广东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广花福运红掌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28

申请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育种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丰韵红掌×华香05红掌

特征特性:株型紧凑,设施栽培480天的植株平均株高为31.8厘米、冠幅41.0厘米;叶片与叶柄的夹角为近直角,叶柄长19.6厘米、直径3.4毫米;叶片绿色、有光泽、近阔卵形、具圆裂片,长17.9厘米、宽9.4厘米。花略高于叶,花梗直立,平均长25.8厘米、直径3.5毫米;佛焰苞红色、光泽度极强、不易褪色,卵形,长10.2厘米、宽9.1厘米。肉穗花序内弯,平均长4.0厘米、直径6.7毫米,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浅黄橙色和黄橙色。单花最佳观赏期80天。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组培苗高2~4厘米进行出瓶移栽,种植初期要保水遮光,控制好温度、光照、湿度;(2)移植10天后施用3000倍花多多20-20-20全水溶性平衡肥,20天后施用浓度增至1800倍,3个月后浓度提高至1300~1500倍;(3)穴盘苗高11厘米时移栽至上口径9厘米的营养杯中,每杯种植大小一致的双株苗,种植时不宜过深,上盆后喷施杀菌剂预防病害;(4)株高17厘米高时移至直径12厘米或略大的塑料盆种植至成品,基质中应适当添加经过处理的椰块以保水透气。

审定意见:广花福运红掌为红色系列中型盆花新品种。佛焰苞红色、光泽度极强、不易褪色,肉穗花序内弯,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浅黄橙色和黄橙色,单花最佳观赏期80天。与对照福星红掌相比,佛焰苞长度增加21.4%、宽度增加11.0%、颜色更红,叶片更平展、层次感更强。适宜广东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广花小乔红掌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29

申请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育种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朝都22红掌×小娇红掌

特征特性:生长势较强,株型紧凑,设施栽培450天的植株平均株高为23.2厘米、冠幅33.7厘米;叶柄长12.6厘米、直径2.9毫米;叶片深绿色、有光泽、卵形、具圆裂片,长13.4厘米、宽7.0厘米。花略高于叶,花梗直立,平均长18.0厘米、直径2.8毫米;佛焰苞亮红色、光泽度强、不褪色,阔椭圆形、基部圆裂片平展不接触,长6.4厘米、宽6.0厘米,与花梗的角度为近直角。肉穗花序内弯,平均长3.1厘米、直径6.5毫米,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淡黄色和黄色。单花最佳观赏期80天。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组培苗高2~4厘米进行出瓶移栽,种植初期要保水遮光,控制好温度、光照、湿度;(2)移植10天后施用3000倍花多多20-20-20全水溶性平衡肥,20天后施用浓度增至1800倍,3个月后浓度提高至1300~1500倍;(3)穴盘苗高11厘米时移栽至上口径9厘米的营养杯中,每杯种植大小一致的双株苗,种植时不宜过深,上盆后喷施杀菌剂预防病害;(4)株高17厘米高时移至直径12厘米或略大的塑料盆种植至成品,基质中应适当添加经过处理的椰块以保水透气。

审定意见:广花小乔红掌为红色系列小型盆花新品种。佛焰苞亮红色、光泽度强、不褪色,与花梗的角度为近直角,肉穗花序内弯,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淡黄色和黄色,单花最佳观赏期80天。与对照小娇红掌相比,生育期短30天,佛焰苞长度增加28.0%、宽度增加13.2%、颜色更鲜红,佛焰苞颜色与花序颜色对比度更明显。适宜广东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广花小薇红掌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30

申请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育种者: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粉冠军红掌×阿米斯02红掌

特征特性:生长势强,株型紧凑,设施栽培480天的植株平均株高为25.8厘米、冠幅37.0厘米;叶柄长13.2厘米、直径3.3毫米;叶片绿色、有光泽、卵形、圆裂片近无,长12.1厘米、宽7.2厘米。花略高于叶,花梗直立,平均长20.7厘米、直径2.9毫米;佛焰苞粉红色、光泽度强、卵形、基部圆裂片近无,长5.3厘米、宽4.5厘米,与花梗的角度为钝角。肉穗花序直立,平均长2.9厘米、直径6.1毫米,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淡黄色和绿黄色。单花最佳观赏期70天。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组培苗高2~4厘米进行出瓶移栽,种植初期要保水遮光,控制好温度、光照、湿度;(2)移植10天后施用3000倍花多多20-20-20全水溶性平衡肥,20天后施用浓度增至1800倍,3个月后浓度提高至1300~1500倍;(3)穴盘苗高11厘米时移栽至上口径9厘米的营养杯中,每杯种植大小一致的双株苗,种植时不宜过深,上盆后喷施杀菌剂预防病害;(4)株高17厘米高时移至直径12厘米或略大的塑料盆种植至成品,基质中应适当添加经过处理的椰块以保水透气。

审定意见:广花小薇红掌为粉红色系列小型盆花新品种。佛焰苞粉红色、光泽度强、卵形、基部圆裂片近无,与花梗的角度为钝角,肉穗花序直立,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淡黄色和绿黄色,单花最佳观赏期70天。与对照粉冠军红掌相比,佛焰苞更圆整、长度减少10.2%、宽度增加7.1%、更有光泽,佛焰苞颜色与花序颜色对比度更明显。适宜广东温室栽培。

 

品种名称:南珠15号观赏南瓜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31

申请者: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育种者: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品种来源:以疙瘩观赏南瓜为材料经6代自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主蔓结果为主,平均第一雌花节位25节,单株平均结果数6个;果实近圆球形,果皮墨绿色,具有瘤状突起;果平均纵径9.1厘米、横径9.3厘米,平均单瓜重354.0克。田间观赏期3个月,采后观赏期12个月。设施栽培条件下表现抗病性和抗逆性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华南地区春植1月底至2月初播种,秋植9月初播种,采用穴盘育苗移栽;(2)定植需高畦,下足基肥,有机肥为主,株行距55厘米×150厘米;(3)以主蔓结果为主,及时摘去侧枝;后期及时清除老叶、病叶;(4)人工搭制各种艺术栽培架,如人字架、平顶架、斜立架等,增强观赏性;(5)注意防治根线虫、蚜虫、白粉病、霜霉病等病虫害。(6)设施栽培需要人工授粉。

审定意见:南珠15号南瓜为小果型观赏南瓜品种。果实近圆球形,果皮墨绿色,具有瘤状突起,平均单瓜重354.0克,田间观赏期3个月,采后观赏期12个月。与对照南珠11号观赏南瓜比较,横径增加10.7%,纵径增加49.2%,单果重增加272.6%,果皮墨绿色、凸瘤较多较大。适合广东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南珠18号观赏南瓜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32

申请者: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育种者: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品种来源:以金天鹅观赏南瓜为材料经6代自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主蔓结瓜为主,平均第一雌花节位30节,单株平均结果数7个;果实长梨形,果实上部金黄与橙黄相间条纹、下部深绿色,瘤状突起疏落分布不均;果平均纵径18.3厘米、横径9.4厘米,平均单瓜重538.0克。田间观赏期约3个月,采后观赏期约12个月。设施栽培条件下表现抗病性和抗逆性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华南地区春植1月底至2月初播种,秋植9月初播种,采用营养袋育苗后移栽;(2)定植需下足基肥,有机肥为主,株行距50厘米×150厘米;(3)以主蔓结果为主,及时修剪侧蔓;后期及时清除老叶、病叶;(4)人工搭制各种艺术栽培架,如人字架、平顶架、斜立架等,增强观赏性;(5)注意防治根线虫、蚜虫、白粉病、霜霉病等病虫害。(6)设施栽培需要人工授粉。

审定意见:南珠18号南瓜为小果型观赏南瓜品种。果实长梨形,果实上部金黄与橙黄相间条纹、下部深绿色,瘤状突起疏落分布不均,平均单瓜重538.0克,田间观赏期约3个月,采后观赏期约12个月。与对照南珠11号观赏南瓜比较,横径增加11.9%,纵径增加200%,单果重增加466.3%,果皮双色,对比更明显。适合广东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吉星观赏南瓜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90033

申请者: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育种者: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品种来源:ZN023×NK108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蔓生。主蔓结瓜为主,平均第一雌花节位19.2节,易座果。瓜扁圆形,平均纵径72.2厘米、横径81.8厘米,平均单瓜重98.2公斤,瓜皮浅粉红色,表皮光滑,有棱沟。田间观赏期约3个月,采后观赏期约8个月。设施栽培表现抗病性和抗逆性强。

产量表现:无。

栽培技术要点:(1)广东地区8月底播种,采用营养袋育苗后设施移栽;(2)种植前下足基肥,有机肥为主;(3)选择上午8~9时进行授粉,当瓜长到鹅蛋大小时选留一个形状好的嫩瓜,摘除其他小瓜;(4)当主蔓长到6米左右,坐瓜后及时打顶,保留6~8条侧蔓;(5)注意防治枯萎病、白粉病、线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吉星南瓜为大果型观赏南瓜新品种。瓜扁圆形,瓜皮浅粉红色,表皮光滑,有棱沟,平均单瓜重98.2公斤,田间观赏期约3个月,采后观赏期约8个月。与对照品种巨星南瓜相比,横径增加65.9%,纵径增加31.8%,单瓜重增加51.5%,瓜皮浅粉红色,瓜型更扁平。适合广东秋季设施栽培。

 

品种名称:兴华三华李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90001

申请者:无。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兴宁市土壤肥料研究站

品种来源:从兴宁市硬枝三华李根蘖繁殖群体中通过单株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树势较强,果实6月初开始成熟,果实近圆形,单果重49.2克,可食率96.6%;果皮红色、麻点密且明显,果粉厚,果肉深红色、爽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5%,总糖含量7.2%,可滴定酸含量1.2%。

产量表现:毛桃砧嫁接苗种植第3年生、4年生和5年生树平均株产分别为5.5公斤、16.3公斤和37.5公斤,折合亩产分别为181.5公斤、537.9公斤和1237.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以毛桃做砧木,嫁接育苗。(2)在年平均气温19~21℃地区,选土层深厚、土质良好的坡地建园,落叶后到萌动前定植,株行距4米×5米,按10%配置授粉品种。(3)离地70厘米处定干,选留角度均匀的3条分枝作为主枝培养,每条主枝保留2~3条侧枝。(4)幼年树的施肥应做到勤施薄施;结果树每年施肥3~4次,分别是催花肥、果后肥和冬肥。(5)注意防治炭疽病、白粉病、流胶病、小实蝇、蚜虫、介壳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兴华三华李丰产稳产,果实6月初成熟,果较大,单果重49.2克,果皮红色、麻点密且明显,果粉厚,果肉深红色、爽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5%,加工鲜食兼用,适应性强。适宜广东北部山区种植。

 

品种名称:红巨人荔枝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90002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中绿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马贵荔×焦核三月红

特征特性:在广州地区7月上中旬成熟,果实正心形、果皮鲜红、果肉蜡黄、肉质细嫩化渣、酸甜适中。平均单果重54.6克,可食率71.3%。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1%,可滴定酸含量3.09克/千克,总糖含量15.8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31.9毫克/100克。

产量表现:丰产性好,高接树第3年、第4年的平均株产分别为12.5公斤和29.0公斤,折合亩产分别为412.5公斤和957.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怀枝等做砧木,宜春季或秋季嫁接;(2)丘陵山坡地在种植前进行深翻改土,挖深坑种植,株行距4~5米×5~6米;(3)幼年树定干40~60厘米,新梢长至30厘米短截,促进分枝;(4)施足基肥,结果树一般全年施开花肥、壮果肥和秋梢肥3次肥,确保肥水充足;(5)适当疏花疏果,剪去过小果穗;(6)注意防治荔枝蝽、蒂蛀虫、炭疽病、霜疫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红巨人荔枝丰产性好,特晚熟,果实正心形、果型特大,平均单果重54.6克,果皮鲜红、果肉蜡黄、肉质细嫩化渣、酸甜适中,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广东晚熟荔枝产区种植。

 

品种名称:红脆糯荔枝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90003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惠来县红荔来种植专业合作社

品种来源:从惠来县华湖镇美园村的荔枝实生群体中发现的优良单株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在粤东产区7月上中旬成熟,果实长心形、果皮鲜红、果肉蜡黄、肉质较爽脆、清甜多汁,有香气。平均单果重23.6克,焦核率85%,可食率76.6%。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6%,可滴定酸含量2.74克/千克,总糖含量17.0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18.2毫克/100克。

产量表现:丰产稳产,高接树第3年、第4年平均株产分别为28.5公斤和44公斤,折合亩产分别为627公斤和96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怀枝等做砧木,宜春季或秋季嫁接;(2)丘陵山坡地在种植前进行深翻改土,挖深坑种植,株行距4~5米×5~6米;(3)幼年树定干40~60厘米,新梢长至30厘米短截,促进分枝;(4)施足基肥,结果树一般全年施开花肥、壮果肥和秋梢肥3次肥,确保肥水充足;(5)注意肥水的调控,减少生理落果,预防裂果;(6)注意防治荔枝蝽、蒂蛀虫、炭疽病、霜疫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红脆糯荔枝丰产性好,晚熟,果实长心形,平均单果重23.6克,果皮鲜红、果肉蜡黄、肉质较爽脆、清甜多汁,有香气,品质优良,嫁接亲和性好,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广东晚熟荔枝产区种植。

 

品种名称:凤大晚香龙眼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90004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潮州市果树研究所、梅州市果树研究所、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凤梨朵×大乌圆

特征特性:在潮州地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果实近圆形、果皮黄褐色、较粗糙;果肉蜡黄、离核、肉质嫩,风味清甜、香气明显;平均单果重12.03克,可食率67.7%。理化品质检测结果:总糖含量20.2%,还原糖含量7.71%,可滴定酸含量0.04%,维生素C含量65.7毫克/100克。

产量表现:丰产性好,高接树第3年、第4年的平均株产分别为29公斤和35公斤,折合亩产分别为957公斤和115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草埔种龙眼等做砧木,宜春季或秋季嫁接;(2)丘陵山坡地在种植前进行深翻改土,挖深坑种植株行距4~5米×5~6米;(3)幼年树定干40~60厘米,新梢长至30厘米短截,促进分枝;(4)施足基肥,结果树一般全年施壮花肥、壮果肥和秋梢肥共3次肥,确保肥水充足;(5)适当疏花疏果,剪去过小果穗,截短过大果穗;(6)加强肥水管理,培养粗壮下垂的长结果母枝,避免果实遭受阳光暴晒。

审定意见:凤大晚香龙眼丰产稳产,晚熟,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12.03克,果皮黄褐色、果肉蜡黄、离核、肉质嫩,风味清甜、香气明显,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广东龙眼产区种植。

 

品种名称:金苹芒芒果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90005

申请者:潮州市果树研究所

育种者:潮州市果树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

品种来源:上世纪80年代通过引进马来西亚芒果种质并播种繁殖,从实生群体当中单株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树势较强,发枝力较强,枝条较柔软,易成花。果实成熟期8月中旬到9月上旬,果实近圆球形,似苹果形状;果皮橙黄色,皮薄、易剥。平均单果重380克,果核较小,可食率83.3%;果肉橙黄色,汁多,味甜,香气明显。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7%,总糖含量11.2克/100克,总酸含量4.26克/千克,维生素C含量23.4毫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2%。

产量表现:高接树第2年开始结果,避雨栽培条件下,高接第2年、第3年和第4年平均株产分别为15.2公斤、19.7公斤和32.0公斤,折合亩产分别为608公斤、788公斤和128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以红花芒或当地土芒品种作为砧木,培育嫁接苗;(2)选择光照条件好、灌溉方便、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的缓坡地建园,春季定植为宜,株行距4米×4米,每亩种植55株;(3)3月下旬疏除已抽生的花穗,4月下旬能再次形成较集中的花穗,5月上旬进行疏花,强枝留2个花穗,中等枝留1穗,弱枝不留;(4)果实套袋,采用外赤内黑专用双层果袋,在多数果实果横径达4厘米以上时进行,套前喷杀虫杀菌剂;(5)采取施促秋梢肥、采后修剪和微喷灌供水等措施,10月放一次秋梢作为翌年的主要结果母枝;(6)注意防治炭疽病、蒂腐病、横线尾夜蛾、叶蝉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金苹芒芒果果形独特似苹果,晚熟,果实成熟期8月中旬到9月上旬,平均单果重380克,果皮橙黄色,皮薄、易剥,果肉橙黄色,汁多、味甜,香气明显,品质优良。适宜在广东芒果产区种植,宜避雨栽培。

 

品种名称:信恺乌榄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90006

申请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育种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信宜市茶山镇大寨经济合作社

品种来源:信宜普通乌榄种子繁殖群体通过单株选种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树冠树姿开张,生长旺盛。果实成熟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形端正,平均单果重14.2克,果皮紫黑色;果肉淡黄至黄色,具有明显香气,可食率47.6%。果核大,呈纺锤形,纵径3.51厘米、横径1.93厘米,单果核重6.1克,单核体积5.4立方厘米,质地坚硬,核壁厚适宜工艺雕刻使用材料。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性物含量9.0%,总糖含量1.0克/100克,可滴定酸含量4.88克/公斤,维生素C含量11.9毫克/100克果肉。

产量表现:嫁接苗种植4年后开花结果,丰产稳产,4年生、5年生和6年生树平均株产分别为5.1公斤、9.5公斤和18.2公斤,折合亩产分别为102公斤、190公斤和36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砧木用普通乌榄,嫁接时间在每年2~3月份。(2)株行距5米×6米至8米×8米,亩植10~20株。(3)主干高控制0.7~1米,选留2条~3条主枝,主枝留60厘米短截,以后逐级处理。初投产树原则上以轻剪为主,剪除过长的枝条,盛产期树剪除枯枝、病虫害枝等。(4)种植后2~3年内完成扩穴改土,结果树年施肥3~4次,花前肥每株施花生麸3公斤~10公斤,农家肥料10公斤~30公斤;花蕾期至开花期,株施复合肥1.5~5公斤+硫酸钾1公斤;壮果肥以磷钾肥为主,采果前后施火烧土100公斤或农家肥料10~30公斤;(5)注意防治星室木虱、炭疽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信恺乌榄丰产稳产,果实成熟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实长椭圆形,果形端正,果大核大,平均单果重14.2克,单果核重6.1克,果皮紫黑色,果肉淡黄至黄色,具有明显香气,综合性状优良,果肉适宜加工食用,果核可以制作工艺品。适宜广东粤西乌榄产区种植。

 

品种名称:白玉油甘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90007

申请者:汕尾市鼎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汕尾市鼎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品种来源:从本地油甘根蘖苗芽变单株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树形较开张,树势较旺。晚熟,果实成熟期为10月上中旬。果实扁圆形,果棱明显,果皮浅绿色,果肉黄绿色;肉质脆,甘甜、涩味轻;平均单果重10.5克,可食率91%。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3%,总糖含量5.5克/100克,还原糖含量3.6克/100克,蔗糖含量1.8克/100克,可滴定酸含量11.0克/千克,维生素C含量282毫克/100克,粗纤维含量0.9%,单宁含量1.2毫克/克。

产量表现:种植第2、3年平均株产分别为9.1公斤、15.15公斤,折合亩产分别为546公斤和90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以本地软枝青皮油甘的实生苗做砧木,培育嫁接苗;(2)选择微酸性、土层深厚的向阳坡地种植,2月底至3月初定植为宜,株行距3米×3.5米,每亩种植60株,近根部用碎土压实,淋足定根水;(3)幼树主干选留3~4条分布均匀的主枝,当主枝长50~60厘米时进行剪顶,每条主枝保留3~5条侧枝;结果树采果后剪去病虫枝、纤弱枝、枯枝和过密枝;(4)年施肥3次,花前肥、壮果肥、果后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P肥和K肥;(5)结合修剪剪除病虫枝,注意防治锈病、青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白玉油甘丰产稳产,晚熟,果实10月上中旬成熟,果实扁圆形,果棱明显,平均单果重10.5克,果皮浅绿色,果肉黄绿色,肉质脆,甘甜、涩味轻,维生素C含量282毫克/100克,单宁含量1.2毫克/克,品质优良。适宜广东潮汕油甘产区种植。

 

品种名称:早佳90枇杷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90008

申请者: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品种来源:早钟6号×粤引佳伶枇杷

特征特性:果实成熟期为2月下旬~4月上中旬,多批次成熟,果实倒卵圆形至梨形,中等大小,平均单果重44.96克,质地较紧实,皱皮果少,果皮橙黄、易剥皮,果肉橙黄色,可食率73.6%,单果平均种子数3.2粒。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43%,总糖含量9.97%,还原糖含量7.40%,总酸含量0.22%。

产量表现:易成花坐果,丰产性好。高接树第3年、第4年和第5年平均株产分别为4.6公斤、7.4公斤和14.7公斤,折合亩产分别为184公斤、296公斤和588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1)砧木用本砧,或选择树势强健的其它枇杷品种做砧木,也可用枇杷属其它种如香花枇杷、栎叶枇杷作砧木。(2)株行距3.5~4米×4~5米定植,亩植40~42株。(3)主干高控制在0.6~0.7米,留3~4条主枝;高接树在中间砧第一级主枝或副主枝上进行高接,接芽5~8个;每年采果后剪去结果枝、下垂枝、弱枝等,培养健壮结果母枝。(4)全年施肥2~3次,春肥施优质农家肥(花生麸)或复合肥,采后肥施复合肥加农家肥,促夏梢和花芽分化,占全年施肥量的50%以上,壮果肥施磷肥加优质农家肥(花生麸)。(5)对9月下旬至1月上旬的花序进行合理、均匀疏花,疏去弱小花序和过密的花序,疏花(穗)量达30%~50%左右;合理疏果,每穗保留分布均匀的小果3~4个,及时套袋。(6)注意防治叶斑病和天牛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早佳90枇杷为黄肉类型品种,易成花坐果,丰产性好,果实倒卵圆形至梨形,平均单果重44.96克,果皮橙黄、易剥皮,果肉橙黄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43%,品质优良,综合性状好。适宜广东枇杷产区种植。

 

品种名称:粤桑110

审定编号:粤审桑20190001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品种来源:抗选01-19×抗选01-10

特征特性:生长势强,群体整齐。叶片斜生,成熟叶长心形或心形,叶尖长尾状,叶缘细锯齿,叶面光滑,叶色深绿色,光泽强;春季成熟叶片平均长28.2厘米、宽23.8厘米,平均单叶重8.3克;冬芽为三角形,贴生和尖离,副芽多;枝条直,皮灰褐色,皮孔圆形和椭圆形,平均节间距6.5厘米,叶序3列或5列。室内鉴定青枯病抗性率为90.8%,田间种植后第三年青枯病抗性率为91.2%,表现为高抗青枯病,耐旱性较强,成熟叶含水率高,适宜做小蚕用桑。

产量表现:种植头三年平均亩产叶量为2602.8公斤,比对照品种283×抗10增产26.3%。饲养蚕品种两广2号结果,平均万蚕产茧量17.70公斤、万蚕茧层量3.82公斤、100公斤桑叶产茧量8.13公斤,分别比对照种提高了3.8%、4.7%和5.9%。经品质分析检测,新鲜成熟叶含水率79.1%、可溶性糖含量2.2克/100克、蛋白质含量5.1%、脂肪含量0.2%。

栽培技术要点:(1)亩栽4000株左右,大小苗分类种植;(2)种植前开挖种植沟,施足基肥,平时桑园应多施有机肥;(3)小蚕专用桑宜采叶片,每隔15~20天采一次,每隔60~70天降枝一次,降枝后20天对新枝除弱留强,提高叶质。

审定意见:粤桑110为杂交桑品种。生长势强,桑叶产量高,叶质良,高抗青枯病,再生能力强,耐剪伐,成熟叶含水率高,适宜小蚕用桑。适宜广东桑树青枯病疫区种植,非疫区亦可种植。

 

 

品种名称:粤桑119

审定编号:粤审桑20190002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品种来源:抗选01-55×抗选01-17

特征特性:生长势强,群体整齐。叶片斜生,成熟叶长心形或心形,叶尖长尾状,叶缘粗圆齿,叶面光滑,叶色深绿色,光泽强;春季成熟叶片平均长26.2厘米、宽22.6厘米,平均单叶重7.9克;冬芽为三角形,贴生,副芽多;枝条直,皮灰褐色,皮孔圆形、椭圆形和线形,平均节间距6.3厘米,叶序5列或3列。室内鉴定青枯病抗性率为87.7%,田间种植后第三年青枯病抗性率87.5%,间表现为高抗青枯病,耐旱性较强,成熟叶可溶性糖含量高,适宜做丝茧育专用桑。

产量表现:种植头三年平均亩产叶量为2421.5公斤,比对照品种283×抗10增产17.5%。饲养蚕品种两广2号结果,平均万蚕产茧量18.31公斤、万蚕茧层量3.98公斤、100公斤桑叶产茧量8.51公斤,分别比对照种提高了7.4%、9.0%和10.8%。经品质分析检测,新鲜成熟叶含水率78.1%、可溶性糖含量2.8克/100克、蛋白质含量5.2%、脂肪含量0.2%。

栽培技术要点:(1)亩栽4000株左右,大小苗分类种植;(2)种植前开挖种植沟,施足基肥,平时桑园应多施有机肥;(3)宜收获条桑,每隔40~45天收获一次,不宜超过50天。

审定意见:粤桑119为杂交桑品种。生长势强,桑叶产量高,叶质优,高抗青枯病,再生能力强,耐剪伐,成熟叶可溶性糖含量高,宜做丝茧育用桑。适宜广东桑树青枯病疫区种植,非疫区亦可种植。

 

品种名称:粤桑120

审定编号:粤审桑20190003

申请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育种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品种来源:抗选01-32×抗选01-67

特征特性:生长势强,群体整齐。叶片斜生,成熟叶长心形或心形,叶尖长尾状,叶缘细锯齿,叶面光滑,叶色深绿色,光泽强;春季成熟叶片平均长30.1厘米、宽26.9厘米,平均单叶重9.4克;冬芽为三角形,贴生和尖离,副芽多;枝条直,皮灰褐色,皮孔圆形和椭圆形,平均节间距6.6厘米,叶序5列或2列。室内鉴定青枯病抗性率为78.5%,田间种植后第三年青枯病抗性率为80.6%,表现为中抗青枯病,耐旱性较强,成熟叶含水量较低,适宜做种茧育用桑。

产量表现:种植头三年平均亩产叶量为2672.1公斤,比对照品种283×抗10增产29.6%。饲养蚕品种两广2号结果,平均万蚕产茧量18.12公斤、万蚕茧层量3.86公斤、100公斤桑叶产茧量8.24公斤,分别比对照种提高了6.3%、5.8%和7.3%。经品质分析检测,新鲜成熟叶含水率77.8%、可溶性糖含量2.7克/100克、蛋白质含量5.3%、脂肪含量0.2%。

栽培技术要点:(1)亩栽4000株左右,大小苗分类种植;(2)种植前开挖种植沟,施足基肥,平时桑园应多施有机肥;(3)可采叶片或收获条桑,收获片叶每隔20~25天采一次,不宜超过30天;收获条桑每隔40~45天伐一次,不宜超过50天。

审定意见:粤桑120为杂交桑品种。生长势强,产量高,叶片大,中抗青枯病,再生能力强,耐剪伐,成熟叶含水量较低,含水率77.8%,宜做种茧育用桑。适宜广东青枯病疫区种植,非疫区亦可种植。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huodongqing] 标签: 平均亩 白叶枯 2018 nbsp 米率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