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冀永宏:让“内蒙西芹第一村”声名远扬

2019-07-11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初夏时节,沿着商张公路来到商都县最东端的小海子镇八十五号村,只见路边规划整齐的垄埂一垄接一垄,刚吐绿的秧苗一排排英姿飒爽,农田里时不时出现三五成群忙碌的移苗人;进了村里,更让人惊喜,家家户户的院里都覆着一个大棚,透过缝隙一瞅全是嫩绿的蔬菜小苗,满眼的绿色,真不愧为远近闻名、口口相传的“内蒙西芹第一村”。

创出这一名声的八十五号村村支书冀永宏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追着问了好几个村民,才在贫困户张生兵家的农田里见到他。冀永宏正蹲在地旁,仔细查看幼苗的生长状况,不时提醒张生兵育苗期和移植应注意的事项。原来,这几天,正值移植幼苗的关键期,张生兵正在移植西芹苗,冀永宏不放心专门来看看。冀永宏告诉记者,他们村的蔬菜种植有近20年的历史了,这几天的移植非常重要,不能马虎,所以这几天他几乎天天泡在地里。

前几年,常年生病的张生兵想搞发展却缺乏启动资金,他被精准扶贫认定为贫困户后,冀永宏积极帮他联系银行解决了种植启动资金的问题,同时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相关的帮助。张生兵说:“这几年在冀书记的支持鼓励帮助下,我也开始种植西芹,今年打算种30亩,我要好好干,摘掉贫困的帽子。”

八十五号村地处两省交界处,自然条件优良,土地平坦,雨水充足,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村。尤其是种出的西芹,受水质碱性的影响,质量好、杆硬、易储存,卖价也高,畅销广东、山东和北京等地,一直是各大中型市场蔬菜经销商的宠儿,被冠以“内蒙西芹第一村”的美誉。

然而在1995年前,这里以种植小麦、玉米、莜麦为主,卖不上价钱。看到邻村的河北省尚义村人依靠种西芹发家致了富,时任村主任的冀永宏坐不住了,他联合了2户村民,用自己的8亩地做试验带头种起了西芹,这一种就是20多年。期间,他买书籍、走访菜农,白天学习,夜里琢磨,推敲种菜的步骤和技巧,渐渐地从开始的门外汉到现在村民口中的“土专家”。而村民们也在他的带领下,经历了缺技术、缺管理、市场低迷等等的挫折后,日渐成熟起来。目前,全村种植西芹5000多亩,占耕地面积的95%,全村仅西芹种植一项人均纯收入可达1万元,全村达5万元收入的有75户,占全村的32%。

八十五号行政村下辖8个自然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以后,精准识别出贫困户210户,冀永宏将蔬菜种植产业作为全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发动贫困户加入进来,缺资金就找资金,缺技术就送技术,缺人手就亲自进地帮忙干活,很快调动起了贫困户的积极性,脱贫奔小康的热情也高涨了。截至目前,全村脱贫195户。在最近的一次精准识别中,只剩下14户因病、因残、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如何带领这些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冀永宏说:“现在,我们村种的蔬菜全国出名,等快收获时,山东、广东、北京等地客商就来了,随行就市,地头就卖了,1亩能卖1万多元。蔬菜品种有葱头、莴笋、甘蓝等6个,全部是市场抢手的品种。通过优势产业的带动,剩下的贫困户,要通过‘点菜单’的扶贫方式,能种的就种,能养的就养,不能种养的,我们还设立了保洁员、护林员等岗位,希望通过一系列好的扶贫政策,让他们尽早脱贫致富。”

今年59岁的冀永宏已经先后在村主任、村支书的位置上干了32年了,在去年的换届选举中,他又全票当选该村村支书。村民李根锁告诉记者,他们对冀书记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任。相信,冀书记能继续带领我们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路上。而这样的信任也让冀永宏倍感压力,他告诉记者,经过20多年蔬菜种植,现在八十五号村的土地出现了疫病,他得抓紧解决,请教外边的专家教授,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让蔬菜种植这项富民产业继续富民、利民。

如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商都县种植业中最具影响力的富民产业。去年,全县冷凉蔬菜种植面积13.5万亩,其中露地蔬菜10.8万亩,保护地蔬菜2.7万亩,冷凉蔬菜达到18个系列132个品种,总产量13亿斤,产值超过5亿元。全县注册蔬菜专业合作社98家,从事蔬菜的农民经纪人2000多人,从事蔬菜生产的40000多人,菜农仅蔬菜一项收入平均在6000元左右。产品远销京津冀沪鲁豫闽等大中城市以及出口日美韩等国家和地区。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脱贫 致富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