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九州大学新闻动态新闻扫描

郭沫若系列:究竟是谁在抹黑郭沫若?为什么?(2)

2018-09-13来源:观天下讲坛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3郭沫若两性关系混乱,对于立忱始乱终弃

     这个谣言讲的是郭沫若两性关系混乱,对于立忱始乱终弃,1979年于立群知情后自杀……郭沫若娶了姊妹花,蹂躏人家等等。

     这个谣言是从哪儿来的呢?来源是1984年谢冰莹在台湾《联合报》发表的《于立忱之死》。在这篇文章中,谢冰莹讲在将近五十年前,有一天她的闺蜜于立忱在医院,让谢冰莹去看她,谢冰莹以为是在普通病房,去了后发现是在产房做人流手术。于立忱流着眼泪告诉谢冰莹,这都是郭沫若那个大骗子害的。整篇文章就是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后来广泛流传,在网上演绎成郭沫若对于立忱始乱终弃,玩弄两性关系,后来于立群知道后又自杀了。那么,这篇文章是真的吗?

图片.png

       一个老太太回忆50年前的往事,居然像剧本一样,你一言我一语历历在目,非常清晰,可能吗?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会有那么清晰吗?一个字一个字都能回忆出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历史研究讲究的是证据,谢冰莹这篇文章发表在郭沫若和于立忱都去世之后,当事人都死了,你要怎么说就怎么说。为什么不在人家生前说?你在人家生前说,若你说得不对,人家还可以纠正,但是人家都死了,你要怎么说就怎么说。还有,为什么只有谢冰莹一个人在说这件事?其他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过,这可能是真的吗?孤证不足为凭。

     第三,谢的故事跟知情人士林林的回忆恰好相反。林林跟于立忱、于立群关系很好,他们都做过新闻记者。林林说于立忱病重的时候,是在他家住的,谢冰莹没有参加于立忱的葬礼。谢冰莹若真是于立忱的闺蜜,于立忱病重的时候,为什么要去一个男生家住,不去闺蜜家住?如果你真的是她的闺蜜,人家都死了,你为什么不来参加葬礼?这恰好说明了谢冰莹和于立忱没什么关系。于立忱即便有了那样私密的事情,也不会告诉谢冰莹。谢冰莹在编造故事。

    第四,我们要注意这篇文章写作的特殊背景,文章最后几段大力歌颂的是领袖蒋介石,文章说我们这个领袖蒋介石对堕落文人郭沫若那是非常之好,但是这个投机文人根本就不领我们领袖的情,几次背叛我们的领袖,这个文人真是该千刀万剐。读到这里,我们就突然明白了,她是在国共两党冷战的特殊背景下写的,意识形态立场不同的国民党人在诅咒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于是用这样的故事来诅咒。这个文章就是这么一回事。

     在网络上,人们不去注意这篇文章的真伪,而把它大肆宣扬,这就成了郭沫若玩弄姊妹花。真相是什么呢?郭沫若和于立忱确实有过交往,这都是郭沫若自己写在他的文字里面的,写得非常清楚。当时郭沫若正在东京流亡,而于立忱则是《大公报》驻东京特派记者,于立忱去拜访郭沫若,郭沫若带着郁达夫去回访,后来于立忱就回国了。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发现于立忱已经死了,就写了《断线风筝》,后来还两次拜谒于立忱的墓,把《咏风筝》这首诗写下来送给于立群。于立忱和郭沫若可以说是比较好的朋友关系,超出朋友之上的两性之间乱来的关系,是没有的。

     那个时代的文人有过几次婚姻经历是正常的。郭沫若的发妻是张琼华,是他20岁的时候,他母亲给他操办的,结婚那天他就不满意。



图片.png

张琼华与郭沫若母亲

      后来他去日本留学,跟日本的护士安娜产生爱情,一起生活了21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郭沫若自己秘密回国,因为日本警方的监视,郭沫若不能带妻儿。


图片.png

郭沫若、安娜和孩子们

      郭沫若回到国内和于立群结合,于立群最后陪伴他走过了40年。婚姻之外,他只对一个人产生过感情,那就是大革命时候的安琳。南昌起义撤退时,安琳作为女战士照顾郭沫若。郭沫若对安琳的感情安娜和于立群也知道,他还写在自己的文章里,全世界都知道。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绯闻,这是我研究的结果。1938年之后,郭沫若一直是文化战线的领导人,所有的歌舞影星都是他的部下,但他没有跟任何人发生过绯闻。


图片.png

郭沫若、于立群和孩子们

4《李白与杜甫》扬李抑杜,是为了逢迎毛泽东

    《李白与杜甫》这本著作是郭沫若1967年开始写的,197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文革时期少有的学术著作之一,当时出版的著作都是马恩列毛鲁迅。这本书面世之后影响特别大。怎么看待这本书,人们也是众说纷纭。最普遍的看法是这本书是为了迎合毛泽东。那么这个谣言是从谁那里来的?钱钟书。

     1979年钱钟书访问美国,夏志清问他,郭沫若为什么要写《李白与杜甫》,钱钟书说老人家喜欢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郭沫若听从“圣旨”,就写了《李白与杜甫》。这个话后来就被夏志清写进了书里,在美国学界广泛流传,且很快传到大陆来。1980年,《北京晚报》发表文章说某个领导人喜欢三李,郭用对比的手法贬低杜甫赞扬李白。后来这话又传到台湾去了,这些言论在海外大陆、两岸三地传来传去,到底符不符合事实?

     实际上,郭沫若在书里面已经说了他写这本书的动机。他说:“以前的专家们是称杜甫为‘诗圣’,近时的专家们是称为‘人民诗人’。被称为‘诗圣’时,人民没有过问过;被称为‘人民诗人’时,人民恐怕就要追问个所以然了。”

     大家读《李白与杜甫》就会发现,他主要批评了三部著作,分别是萧涤非《杜甫研究》、冯至《杜甫传》、傅庚生《杜甫诗论》,这三本著作都是50年代后出版的,在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大,被视为杜甫研究的代表作。郭沫若写《李白与杜甫》,主要是一种学术上的对话,跟这三个人对话。


图片.png

      读过这三本关于杜甫的著作,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杜甫在一千多来以来都被称为诗圣,人们觉得杜甫特别伟大。经过新文化运动,对杜甫的评价没有变,梁启超、胡适都觉得杜甫是伟大的,而李白则是个人主义者。又经过了1949年后的思想改造运动,人们还是认为杜甫是最伟大的。郭沫若就发现问题了。按理说我们这个世纪经历了两次大的思想改造运动,为什么杜甫不倒?为什么杜甫是一个图腾?郭沫若要挑战的是这样的一个学统和道统。

      因为杜甫维护现存体制,主张规训,无论是对君还是对民,都是要在一个现存体制下面来做事情的。但是郭沫若恰好是一个非常叛逆的人,他跟杜甫在思想上是不合拍的。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人,郭沫若也是浪漫主义的人,当有人骂李白是个人主义者的时候,胡适、钱钟书、季羡林等人也骂郭沫若是个人主义者。所以他从李白身上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他从杜甫身上看到的是胡适等人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李白与杜甫》,就是要对那些维护现有统治制度,维护已有利益的这样一些人进行抨击,从而主张一种真正的解放,主张叛逆。在这种情况下,他写《李白与杜甫》是一种非常有学术勇气的行为,要把千年以来的定案给颠覆掉。

     我之所以说他不可能是在迎合毛泽东,为什么呢?首先,毛泽东尽管在1958年说过喜欢三李,但是他后来又跟江青和张春桥说过,李白算什么?他就知道功名,后来被充军了。可见毛泽东对李白的看法是辩证的,既看到了李白身上浪漫主义的比较潇洒的一面,同时又觉得李白的功名心很强。郭沫若假如要迎合毛泽东,也不会这么拙劣。毛泽东的辩证法,郭沫若当然比其他人更了解。

     第二,何况《李白与杜甫》并没有扬李抑杜,而是要双双打破李杜这两个图腾。郭对杜甫有很多贬低的话,但是当写到杜甫喜欢吃牛肉,喜欢喝酒的时候,他很高兴,喜欢杜甫的这一面。他对李白有很多赞扬的话,但当他写到安禄山占领中原,李白不但不在那里组织抵抗还逃跑的时候,他对李白也是讨厌的,觉得李白很庸俗。郭沫若对李白和杜甫都是在辩证地看,既看到他们有高尚、可爱的一面,也看到他们有庸俗的、不可爱的一面。这才是郭沫若对李杜的态度,并不是说在扬李抑杜。

     为什么造谣的是钱钟书?我们知道钱钟书和萧涤非是同学,清华大学1933年左右的同学。郭沫若那么批评萧涤非,钱钟书不高兴。郭沫若又批评了冯至,冯至和顾颉刚则是胡适的学生。1966年,郭沫若在人大会上说我要烧书,这个被人诟病了,说你不应该这么说。顾颉刚在日记当中说,郭沫若这个人写古装戏,写才子佳人,这个人很怪,他在人大会上说烧书,我们皆不满意。郭沫若做了检讨,他们还不满意。郭沫若还批评过沈从文,沈从文又推荐过萧涤非的书。你会发现这种人物关系,千丝万缕,北大清华那帮文学研究学者,相互之间都是同学,都是有师友之谊的,郭沫若得罪一个沈从文,得罪一个萧涤非,背后就是一大片。

      他们这一帮人,尽管在50-70年代表面上被压抑着,实际上他们占据着各个高校的关键位置,1978年后他们重新把握话语权,这帮人当然会对郭沫若进行重新评价。复出之后,他们的观点跟海外反共的夏志清们的观点一拍即合,他们都不喜欢郭沫若。(未完待续)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wangqian] 标签: nbsp 郭沫若 沈从文 于立忱 李白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