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乡村振兴的毕节探索

2018-09-03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3年时间,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日前,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贵州毕节试验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吹响了冲锋号。

“毕节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毕节的新的历史使命。

今年以来,毕节市以创新就业扶贫机制助推脱贫攻坚为抓手,创新“十大员”(护洁员、护林员、护路员、护河员、护校员、护医员、护厂员、治安巡逻员、养老护理员、其他员)工作机制改革,努力破解贫困群众就业门路少、文化程度低、转移就业难等问题,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可实现脱贫致富,既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又推动了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

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重,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引导,确保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分”得彻底、“统”得不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越来越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日前,贵州省农委调研处在对毕节市农村发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弱化、虚化、边缘化在加剧,农村基层组织“有心干事,无钱办事”的困境突出,村庄空心化、“三留守”仍很严峻。

“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普遍不强,大都还停留在‘要我干’层面,没有上升到‘我要干’的思想境界,农民群众出资、出劳、出主意的积极性不够,对乡村发展说事、议事、主事参与度不高。”贵州省农委调研处副处长李志良介绍,一些农民社会责任、公德意识淡化,与家人感情日益淡漠,家庭观念不断淡化,导致不养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有悖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的现象增多,家庭的稳定性不断被削弱。这些问题及现象,在毕节市不同程度存在。    

制约的藩篱不突破,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就很难拿下,乡村振兴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窄。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但又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简称“三无两有”)且劳动力年龄大、文化低的农民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毕节市结合实际,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实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发“护校、护路、护林、护医、护厂、护河、护洁、治安巡防、养老护理、环卫协管员”等就业扶贫专岗,由各级财政“出大头”,采取“向上争取一点、财政预算补贴一点、公务经费挤一点、用人单位解决一点、社会筹资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

“根据工作量和县(区)财政情况,每人每月发放岗位补贴500-1570元。黔西县筹集7060万元用于公益性岗位,最低的护洁员岗位月收入1200元,最高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劳动保障协管员岗位月工资2482元,这两个岗位的收入均是毕节市标准最高的。”毕节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毕节市新开发岗位57157人,招募农民(绝大部分是建档立卡贫困户)40650人,其中护洁员18669人、护林员9139人、护路员4639人、护河员1437人、护校员1325人、护医员449人、护厂员221人、治安巡逻员1994人、养老护理员259人、其他人员2518人。

动员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资源扶持就业,完善开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劳务协作、资金整合、职业技能培训等政策支撑,努力做到就业扶贫资金优先保障、工作无缝对接、措施尽快落实

就业扶贫不仅要解决劳务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更要确保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为确保招募的“十大员”精准,毕节市依托“毕节就业云”平台和就业扶贫“一卡一库一台账”对“三无两有”贫困劳动力进行排查,通过多渠道发布信息,组织驻村干部、包村干部及劳动保障协管员进村入户推荐岗位,村民集体评议、村委会集中研究、乡镇劳务分公司复审、扶贫部门核实身份、公开公示等程序确定拟招募人员,确保精准招募、精准帮扶。

在平台建设方面,毕节市建立县级国有公益性就业扶贫劳务公司、乡镇设立劳务分公司或工作站、村组建就业扶贫劳务合作社三个层次,目前已组建劳务公司10个、劳务分公司或工作站204个、劳务合作社2057个。

“借鉴村社一体模式,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理事长,将本村全部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和自愿加入的农村劳动力纳为社员,结合劳动技能、年龄、身体素质等情况进行股金额度的评估,将社员的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后入股合作社,确定村集体、合作社、社员的分红比例。”黔西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散漫的农民要变成相对稳定的工人,就需要结合岗位需要,因岗位选人,因岗培训,政府主导,市场化管理。通过整合人社、扶贫、农委、妇联等部门培训资源和资金,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纳雍县邀请监察委为农民培训纪律意识,组织部培训敬业意识,宣传部培训感恩励志意识,恒大集团帮扶纳雍公司培训常用礼仪,所属公益专岗开发部门培训劳动技能和安全教育……

通过创新“十大员”工作机制,毕节不仅做到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还在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和提升就业技能的同时,结合贫困群众的就业意愿和自身情况,积极开发适合的岗位,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今年年初,毕节市七星关区杨家湾镇劳务分公司组织305名贫困劳动力到村集体的茶场务工,每人每天获得80元收入。

“既有组织地解决了产业基地用工问题,同时也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还帮助300多户贫困家庭成功实施脱贫。”杨家湾镇劳务分公司负责人陈虎说。

根据毕节市9个产业园区、326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和18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用工需求,通过“劳务合作社+产业基地建设+贫困劳动力”模式,组织贫困劳动力到各类园区和景区就业,既推进了产业的发展,又帮助贫困劳动力增加收入。

创新“十大员”工作机制,在村级建立劳务合作社,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村集体、劳务合作社、社员的共享分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让村集体有人做事、有钱办事。

良好的生态优势是农村最大的资源和宝贵的财富。通过开发护路、护洁、护林、治安巡防等扶贫公益岗位,把贫困群众就业同农村人居环境结合起来,同参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同倡导乡村文明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变了部分农村贫困地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状。

“目前毕节市分别招募9139名和1437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作为护林员和护河员,平均每人每年1万元和7000元补助,提升了森林管护和河道治理成效,乱砍滥伐、乱倒乱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推动了‘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毕节市水利局副局长刘宗介绍,到2020年,毕节市将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1.87万名、护河员3200名,实现生态林管护和河道管护全覆盖。

通过劳动投身乡村发展,特别是贫困群众以劳动力入股劳务合作社的方式,实现“劳动力资源变资本、扶贫对象变管理者、被扶贫者变参与者”的转变。同时,劳务公司通过提成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基层组织治理能力,推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百里杜鹃管理区迎丰村贫困群众顾万林,此前嗜酒成瘾,不谋发展,不思进取,自从当上村里的生态护林员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除每天进山巡逻外,还积极参加在乡举办的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班,今后还打算发展养殖业。

毕节市让农民群众通过“十大员”岗位,组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改变过去“坐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钱和粮”的思想,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有效破解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的难题。

纳雍县梅花村女村民吴学艳,49岁,做护路员,月收入500元。过去没有收入,需要用钱都向丈夫要,看丈夫脸色,现在有收入了,在家的地位也提高了。村民代表表示,村庄环境改善了,居住条件变好了,看病养老有保障了,挣钱渠道更多了,幸福指数更高了。

就业扶贫专岗,不仅补齐了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难的短板,还把农民组织起来、带动起来,通过现代产业创新与就业相结合,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已解决4.065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占毕节市未就业贫困劳动力10.05万人的39.8%,预计可带动12万人脱贫,占毕节市72.46万贫困人口 16.56%。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脱贫攻坚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