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乡村建设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文化融合:当艺术家住到村里

2018-08-01来源:央广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广阔天地迎来了千载难逢、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

从合肥市区一路向西,开阔的大姚路上杨柳蔽日,芳草连天。约20公里后,全国首家乡村当代艺术馆---崔岗艺术馆迎面而来,安徽省首个文化创意村----三十岗乡崔岗村就坐落于此。

这条路,这个月,合肥的摄影家翟俊已经来回跑了好几趟。最终,她选中了村民老崔家的几间农房,每年1.5万元的租金,摄影工作室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在村里开张了:

翟俊:租了30年,五年后百分之五上浮。这个合同是三方的合同,农民一份,我们一份,政府那边还有一份。对我们也好,对农民也好,都是有保证的。就是完全要全身心投入崔岗的建设和发展,因为我们喜欢这个地方,也希望这里越来越好!

吸引翟俊下乡的,是因为这里有难得的文化阵地----好山好水好农房。

崔岗村坐拥江淮分水岭,这里有近郊优势,有空闲农房,森林村庄和合肥大水缸这两大地标更是艺术家们难得的创作基地。崔岗村人大开村门,大张旗鼓吸引城里的艺术家进村入户,安营扎寨,把闲置农房的存量变成了艺术工作室的增量,工作室既是艺术家创作的传习所,也是村民文化教育的“大课堂”。

有了阵地,城乡文化就找到了融合的平台和空间。村民们随手扔掉的坛坛罐罐,现在被艺术家们捣鼓成了花瓶;吱嘎作响的破门板,摇身一变成了老味十足的茶桌。在崔岗,新来的现代城市艺术唤醒了沉睡中的传统农村文化,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被艺术家们反复创作和打磨,崔岗村也就成了艺术家们自己设计、自己布置的大院落。崔岗村5年的融合实践证明,从城市到农村,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即生活,生活即创作。他们从乡土、乡风、乡情中汲取创作灵感,而乡村因他们的熏染焕发出新的气质和风貌。三十岗乡乡长时坤:

时坤:艺术家的工作室在农房上翻新,融入现代的设计感,但同时也保持乡村特有的文化,既展现现代元素,又有乡野的风味,游客们都说非常有味道。村里的老瓦房被涂鸦爱好者画上了一幅幅涂鸦作品,经过口口相传,形成了安徽首个涂鸦文化基地。去年建成的崔岗艺术馆,每个月都有大型艺术展览,大城市的人都可以到这边来。

如果说文化阵地搭建起了城乡文化的生活共同体,那么文化产业就是在打造城乡文化的利益共同体。在崔岗,53位艺术家签订合同,36位艺术家正式入驻,32户房屋改造完成并对外开放,年游客量超过20万,这些不断刷新的数字似乎在告诉人们:有了艺术家,才有艺术村;文旅要相融,城乡才共生。

在画家张永生租住的农家小院里,一间房是他的工作室,一墙之隔就是村民崔传联的卧室。村民和艺术家同开一把大门锁,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吃一碗文旅饭。崔传联说,现在村子名气大了,村里正在规划展览馆、客栈等等,产业越做越大,村民年收入也从5年前的1万元攀升到了现在的3万多:

崔传联:住在一个院子里,一家人不分你我,在一起吃饭,也在一块经常拉拉家常,张老师也是我们的‘新村民’。每次他画出来,我都是第一个观众!有时我还会给他提点意见。

在崔岗艺术村,文化阵地和文化产业是硬件,生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看得见摸得着,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软件---这就是用文化传承打造的精神共同体。

崔岗村小学生崔耀磊经常光顾村里的艺术展,现在的必修课是每天都要涂上几笔,小家伙还不时捧着他的作品找隔壁的大师们“嘚瑟”一下。

崔耀磊:现在爸爸妈妈也跟我看绘画的书了,他们说要好好培养我,帮我实现画家的梦想。将来我要像他们一样,当一个有名的大画家!

村民崔国和说,每天房门一打开,满眼都是艺术家,耳濡目染中言行举止、审美品位也跟着在慢慢变化:

崔国和:现在我们生活习惯更好了,从前我们没事打麻将、玩扑克,自打这些老师来了后,我们都爱看他们画画,听他们唱歌,感觉比玩牌更有意思,好像我们身上都沾满了艺术味道。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乡村振兴 三农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