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科技动态

中科院新研究发现野生娃娃鱼分多个物种

2018-05-22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5月21日,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大鲵遗传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左一)回答记者提问。  

列入国际极度濒危物种的中国大鲵,长期以来被认为是1个物种,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领衔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应用简化基因组技术,近日发现中国大鲵其实包含5个至8个物种。记者从中科院了解到,这一发现对中国大鲵的针对性保护具有重大指引作用,国际学术杂志《当代生物学》北京时间5月22日在线发表这一成果。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为我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两米。中国大鲵的起源能追溯到侏罗纪时代,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堪称“水中大熊猫”。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这是5月21日拍摄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大鲵遗传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在云南昭通养殖场,科研人员对中国大鲵进行无损伤取样(2015年6月24日摄)。新华社发(陈宏满 摄)

研究人员在中国大鲵出没的一处洞口进行野外调查(2015年6月26日摄)。新华社发(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提供)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和中国大鲵(2012年7月21日摄)。新华社发(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提供)

5月21日,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大鲵遗传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在介绍研究成果。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renxinxin] 标签: 大鲵遗传多样性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