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美丽乡村民俗文化

瑞犬纳福 吉庆兴旺—幸运狗文物特展

2018-02-16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图① 蓝釉狗形水盂

  清代,高3.4厘米,长7.7厘米,宽3厘米。

  白地蓝釉,中空,背大口,身体内储水,供砚池之用。形象为一小狗,作侧卧状,膘满肉肥,垂耳张口,面目狰狞,似在狂吠,气势撼人。

  图②白玉双狗

  清代,以圆雕、镂雕相结合技法雕大小双犬伏卧于地。两只狗造型首尾环绕相接,四肢相拥,圆目,垂耳,身体丰满浑圆。

  图③狗形鬶(guī)

  新石器时代的一种炊具。狗形鬶四袋足较高,方便加热;后背为注水口;犬口微张,为出水口;其头部微微上扬,似在吠叫,可以防止体内的水溢出;提手如上卷的尾巴。此鬶巧妙地利用了狗的形象特点,并兼顾实用功能。

  图④青瓷狗栏

  西晋,通高4.5厘米,口径13厘米。

  狗栏为钵形,钵外有弦纹。整体内外施釉,釉已脱落,底部不施釉,露出红胎。钵中狗身伏卧,目视前方,身体毛发纹理清晰。

  图⑤陶屋

  新石器时代,江苏徐州邳县大墩子遗址出土。

  陶屋门侧外壁线刻有犬的图像,表明当时已经有了用犬守门的举措。

  图⑥平索戏车车骑画像砖

  汉代,用平面浅浮雕的表现方法,从左至右依次描绘了汉代流行的平索戏车的杂技、贵族车骑出行图以及练武等场面。平索戏车中的“车橦”,“橦”指的是旗杆、桅杆,表演者在两车奔跑晃动和绳索的摇曳起伏中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场面惊险,引人入胜。在画像砖上方有两只奔跑的猎犬,身体线条流畅,前肢前伸,后肢蜷曲蹬地,形象生动逼真。

  即将到来的农历戊戌年,是生肖狗年。狗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十一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幸运狗文物特展策展人袁荣介绍,狗在古时多称犬,还有许多其他名目。例如《说文》曰:“狡,犬多毛也;猲,短喙犬也;狺,犬吠不止也;獒,犬人心可使也;犺,壮犬也;狄,赤火也。”《字林》曰:“獹,韩良犬也;豜,逐虎犬也。”何承天《纂文》曰:“守犬为獖。陇西以犬为犹……皆多毛犬也。”从这些不同的名称中,可以看出狗的形态、习性、地域等。

  狗由狼驯化而来,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主要帮助人们狩猎、放牧、看家护院、送信救急等。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人与狗关系,一种解释是:在人类渔猎时期,猎者身后往往跟着野狗。当成功捕捉猎物后,猎人们会将需要的部分带走,剩余的都留给野狗。久而久之,野狗与猎人互相熟悉,建立了感情,狗逐渐被驯化成为家畜。

  袁荣告诉记者,国外研究表明,大约在1.5万年前人类已经驯化出了家狗。距今约1万年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就出土了多块犬科动物的骨骼,这是迄今已知的中国最早的狗。狗的动物遗骸或与狗相关的文化元素在中国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早期遗址中均有发现。

  狗民俗在民间渊源很长。汉代民间称农历正月初二为“犬日”,这一天人们根据天气阴晴占卜当年养狗是否兴旺,晴主生育,阴主灾祸,因此对狗的喂养也会更加精心,以求犬类繁衍。

  “喜狗”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特点。在历代“祥瑞志”中,狗都被列为祥瑞富贵之物,民间也有“王者仁德则见白狗”的传说。从汉族的“赶毛狗”、蒙古族的“射草狗”、布依族的“祭狗”等节日风俗,到浙江的“蹲狗窝”、江苏的“打狗饼”、上海的“忌狗哭”等生活习俗;从甘肃的“狗拉羊皮”、杭州的“清明狗”等饮食文化,到狗蛋、狗剩、狗娃等取名文化,都是对狗“扬正驱邪”作用的表达。

  “狗”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也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象征。这种表达在神话中可见一斑。袁荣介绍,最古老的要数槃瓠立功娶公主了,这种人兽通婚的传说往往是对人类某一氏族起源的猜想。槃瓠的故事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广为流传,被尊崇为祖先或图腾崇拜的对象。苗族《神母狗父》故事是一则和狗取谷种有关的神话传说,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最早是由狗历尽千辛万苦取来的,类似的传说在壮、苗、水、布依、藏族都有流传,民间农历六月初六要给狗洗浴的习俗也与这一传说有关。

  此外,有关义狗、灵狗的传说也屡屡见诸记载。晋代陶潜《搜神后记》中有义狗湿草救主人的传说,晋代干宝《搜神记》、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等古籍中都不乏义犬的故事传说,元明杂剧中还有一出名为《义犬记》讲述义犬为主报仇,体现了狗的忠诚勇义。

  生肖与民间美术文化紧密相连。袁荣说,在大地湾仰韶文化、青海马家窑文化、甘肃辛店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已有狗纹装饰。东汉时期,生肖有了完整的文献记录,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流传,并出现了生肖形象。古代以狗为题材的雕塑众多,隋唐时期古墓中出土了许多生肖图、生肖俑。三彩、陶瓷器物中狗的器型并不少见,釉色多样,装饰各具特色,动物形象生动,是古代工艺美术高超技术的表现。此外,狗在古代绘画中也多有体现,多表现画家悠闲雅致的生活情态。

  随着生肖文化逐渐深入人们生活,狗也进入了各种门类的传统艺术领域,如雕塑、绘画、剪纸、砖雕、刺绣、壁挂、香包、长命锁……结合不同时代和地域的风俗习惯,已成为民族文化传统和古代艺术的重要元素。

  南博篇

  蓝釉狗形水盂(图①)

  清代,高3.4厘米,长7.7厘米,宽3厘米。

  白地蓝釉,中空,背大口,身体内储水,供砚池之用。形象为一小狗,作侧卧状,膘满肉肥,垂耳张口,面目狰狞,似在狂吠,气势撼人。

  青瓷狗栏(图④)

  西晋,通高4.5厘米,口径13厘米。

  狗栏为钵形,钵外有弦纹。整体内外施釉,釉已脱落,底部不施釉,露出红胎。钵中狗身伏卧,目视前方,身体毛发纹理清晰。

  陶屋(图⑤)

  新石器时代,江苏徐州邳县大墩子遗址出土。

  陶屋门侧外壁线刻有犬的图像,表明当时已经有了用犬守门的举措。

  国博篇

  白玉双狗(图②)

  清代,以圆雕、镂雕相结合技法雕大小双犬伏卧于地。两只狗造型首尾环绕相接,四肢相拥,圆目,垂耳,身体丰满浑圆。

  狗形鬶(guī)(图③)

  新石器时代的一种炊具。狗形鬶四袋足较高,方便加热;后背为注水口;犬口微张,为出水口;其头部微微上扬,似在吠叫,可以防止体内的水溢出;提手如上卷的尾巴。此鬶巧妙地利用了狗的形象特点,并兼顾实用功能。

  平索戏车车骑画像砖(图⑥)

  汉代,用平面浅浮雕的表现方法,从左至右依次描绘了汉代流行的平索戏车的杂技、贵族车骑出行图以及练武等场面。平索戏车中的“车橦”,“橦”指的是旗杆、桅杆,表演者在两车奔跑晃动和绳索的摇曳起伏中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场面惊险,引人入胜。在画像砖上方有两只奔跑的猎犬,身体线条流畅,前肢前伸,后肢蜷曲蹬地,形象生动逼真。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wanwei] 标签: 平索戏 石器时 蓝釉狗 白地蓝 储水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