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中国粮食政策在新形势下的变革与探索

2015-12-06 作者:尚强民 来源:农博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自2012年开始,中国的粮食供求开始产生变化。到目前,市场都已经认识到,玉米是供大于求的局面,中国粮食市场进入新周期。2008年我国启动玉米临储收购,先下指标500万吨,随后又分别增加了500万吨、1000万和2000万吨,收购季节结果时临储收购量达到3700万吨。几个月之后,辽宁局部地区受旱,带动玉米价格上涨。为平抑粮价,立即向市场投放临时存储玉米,2010年市场需求更旺,销售数量更大,2009年至2011年销售玉米数量,远高于2008年的临存收购数量。为了需求市场需求,除了使用了临时存储玉米,还调动了玉米储备库存。

2012年玉米托市收购3000多万吨;2013年收购了近7000万吨,售出3000万吨,剩余4000万吨;2014年收购8300万吨,只售出600万吨,大大出乎市场的预料。从2010年向市场投放玉米,到2015年玉米大量结余,差额达到了1亿吨。过去我国是玉米净出口国,每年需要出口600多万吨,才能实现市场平衡,现在变成了玉米净进口国,但国内库存积压十分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中国结转库存9600万吨,美国农业部预测中国明年结转库存1.14亿吨,都低估了中国玉米库存水平,低估了中国玉米供求失衡的程度。有监测认为,去年东北减产,其他地区种植产量增加,因为棉花种植区大范围改种玉米,本年度国内玉米供给压力仍然很大。

玉米期货6月份开始明显下跌,4月份时我听到了有关市场人士关于我国玉米市场将出现重大的变化的分析。资金介入,期货价格明显下跌。有业内人士表达,“因之前直线下跌,市场需要一个像样的修复,有时反弹过程比较复杂,尤其在当前政策与趋势会有一个拉锯博弈,市场处于一个相对平衡区。反弹时间周期和高度存在弹性。但长期看,仍属下跌中继形态。”

玉米的变化不能独立来看,与经济形势息息相关,中国粮食市场进入新周期。小麦价格疲弱,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44个月下降,国外农产品依旧欠佳。要把玉米放在整个商品市场里面和大的经济环境里面来看,价格下行符合市场趋势,玉米产业链长、关注度高,矛盾表现更为突出。

未来改革的内容简单说就是调增量、减存量。我国粮食往往是倒逼式改革,当各种矛盾积聚过度时,到了必须改的程度才会有大的推进。粮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关系农民发展,不是仅仅是农业政策,还是社会政策。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经济会议已经提出了粮食改革任务,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将实行“轮作休耕”制度。

我国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是大方向,通过调减“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等,减少玉米减出,促进国内市场平衡。

农业部门提出了新一轮农业调整的总体思路:按照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战略和实施藏粮于地的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引领,生态保护优先,提升产能,形成粮经饲统筹,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的农业格局。并确定这一轮结构调整的目标:两保,就是保口粮,保谷物;三稳,即为稳棉、油、糖。两协调,就是菜篮子生产与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的生产与畜牧业养殖协调发展。

推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采取各项积极措施的同时,必须使用价格手段,发挥市场作用。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gaoxiaoou] 标签: 中国 粮食政策 新形势下 变革 探索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