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乡村建设

育种成果转移和自主创新

2015-07-15来源:Chinamaize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目前尚弱小的非公益性商业育种研发将是长期的市场行为,这意味着种业自主创新和研发型基础种子公司将共同支撑种业发展。这在中国尤其重要,而脱离了研发型基础种子公司和科研机构的支撑,所谓“育繁推一体化”将会变得困难重重。

中国种业发展缓慢涉及到很多原因,缺少研发型基础种子公司是其中一个方面。而科研机构需要协调好科企合作关系。管理机构需消除政策障碍,协调科研机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和研发型基础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

在中信、中农发等非农资本进入传统种业的初期,创新能力仍然很低,限制整合后企业的发展;企业必将面向全社会包括从国外购买新品种使用权。国外基础种子公司纷纷探路中国和Stine在中国设代办处显然是看准了这个趋势。

农业部匆匆忙忙(或一厢情愿地)在中国农科院挂牌设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设想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通过平台交易,显然有防堵国有资产流失的考虑,属于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延伸,短期内或许能促进科研机构继续保持育种能力,算是应对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一。成果交易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任何形式主义做秀都没有意义。

最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制度与企业并轨,打开了农业科研机构育种人才流动的闸门,这是2011年国务院8号文件留下的伏笔,现在终于解决,有利于企业提升育种研发能力。至于能否用好这项政策,就看企业怎么认识和操作了。困难还不少。

成果交易平台和科研成果收入的惠益政策无法挽回公益性科研机构玉米常规育种下滑的总趋势,同时阻滞了人才流动和育种创新能力的产业化转移,不利于商业育种和产业发展。这么短的时间内,两种相反的思想就一前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中国企业发展仍然困难重重。

今后,只要种业管理和科研两个系统不互相算计和掣肘打压,由市场经济主导,虽然不公平竞争,比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延缓了种业的发展速度,但总算是有了鼓励科技进步的市场机制。最终,资本的力量将推动我国企业从不平等竞争中脱颖而出。

非公益性机构的商业育种研发将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角,通过市场途径完成品种的产权交易。这在体制和机制上对科研机构都是挑战。而非公益性育种成果的市场化产权交易可能会发展比较快。

非农资本进入种业市场,研发型专业公司和个体育种者要认准方向,调整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加快种质创新,在种业巨变之前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努力提高自身价值和争取以优势条件参与资源整合。当前最主要的困难不在技术,而是种业相关政策对个体育种者和研发型基础种子公司不利。

研发型基础种子公司和个体育种者要及时看明白,育种家已进入贬值状态。育种者和成果都进入持续的贬值过程。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包括一些中小型企业都要意识到市场机制对自己可能发生的影响。

我国种业曾经发生过种子大战,只要胆子大,有门路搞到种子就稳稳赚钱的时代早就成为过去;后来生产基地转移,蜂拥到河西走廊抢基地,现在产能严重过剩,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然后是品种竞争,一个品种动辄几百上千万的虚假浮躁已经不再,全都成了过眼烟云,露出真容。品种贬值的原因是育种方向错误,制造了太多的垃圾,稀释了产品的社会价值。贬值以后,暴露和激化了科研系统与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种业技术的天平正在慢慢倾斜,科技管理部门却没有汲取教训,继续强化不平等竞争机制。

现在,种业竞争进入高级阶段。资源整合的风险很大,只有大资本才玩得动。当资源整合真的发生时,却发现近5000家企业,值得收购的优质资产竟寥寥无几,这将带来优质资产的竞争局面。有竞争力的企业很少,而有能力被兼并的企业也不是很多。这种竞争的后续影响将很激烈,即使没有被兼并的企业,也会受其影响。所以,被兼并也是一种能力。没有能力的企业,连被兼并的可能性也没有。回过头去看一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冶金、煤炭、自行车、家用电器、汽车制造……产业是怎么整合的,就知道未来种业前景会是什么样子。

最后,就是人才竞争。许多企业都知道育种人才的重要性,可是管理部门又推出了互相矛盾和对企业不利的政策,利益集团的最后挣扎使原本过剩的育种人才显得“匮乏”,在初期阶段抬高了竞争价码。但这种竞争很快就出现另一个趋势,回归理性,人才价码已不再虚高。很多育种家失去了最佳机会。一方面,许多企业没有能力招聘高端人才,另一方面,育种人才贬值。这是回归理性的过程。但今后一段时间,企业和人才仍有可能把握自己的机会。

某些官僚主义和严重阻挠种业改革与创新的利益集团已经惹得天怒人怨,不但企业痛恨这类不正常行为,科研和政府机构也都难以继续忍受。现在到了该解决的时候。如果解决得好,或许少些不愉快。

话说两头。不管哪一类企业和科研机构,都要毫不犹豫地启动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钱多钱少各有各的办法。任何追随先玉335或郑单958而不敢超越的育种方式都不能走活种业这盘大棋局。剽窃式育种更支撑不了中国种业的发展。自主创新就需要颠覆错误的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并开启种质改良与创新的新格局。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应在各类机构的商业育种和企业之间沟通信息,重点满足少数大企业求购新品种的需要。如果公益性机构的育种成果也通过体系进行成果转移,最好到中国农科院的成果交易平台去登记。哪怕走个过场。

我们将为种业企业和体系依托单位的育种研发奠定种质基础,为成果转移提供品种测试平台,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依托单位的成果与企业对接,体系只提供信息和搭建桥梁,不承担其他义务和责任,更不谋取利益。

大多数企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植起自主创新能力,但这些企业要生存,就需要研发型基础种子公司提供市场化的产品服务。

我们希望个体育种者和小型育种公司通过体系的测试平台和信息平台,重点向几家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转移育种成果。这是双赢的最佳途径。在市场环境里扶持少数大型企业发展,中国种业才有生存的希望。研发型企业和个体育种者只有瞄准了有发展前景的大型企业的产品需求,用自己的研发成果扶持了别人,自己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这就像过去几十年里,Holden所走过的成功之路。

Holden已经走完了自己的路,但在更大的研发系统支持下,其研发能力会比以往更强大。这是值得中国基层科研机构和研发型育种公司借鉴的经验,或许能得到启发。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cuiyongxin] 标签: 种业 发展 育种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